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社会广角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是有神童还是有"神通"?

2020年07月16日 07:26   来源:工人日报   

  “老师们给了我一个基因,叫C10orf67。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

  云南昆明,一位一年多以前连基因是什么都不清楚的六年级小学生陈某某,在短短十几个月内登堂入室研究生物医学,并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这是医学奇才吗?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声明,陈某某系该所研究员之子,其父母研究内容与该获奖成果有重合,云南省科协已介入调查。

  小学生研究癌症,研究成果达到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水平,不出意外的话,这走的多半还是“父母搞研究、儿子拿成果”的路数,一出华丽的拼爹闹剧。“神童”“奇才”背后,站着的其实是有“神通”的家长。

  近几年教育领域的拼爹花样层出不穷,从以权以钱择校到各种暗箱操作的升学加分,从读初中的儿子在父亲主编的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诗歌,到父母利用高校内部资源帮助女儿保研作弊……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军备竞赛”中,一些家长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用各种不正当方式帮助孩子“弯道超车”,为将来“抢跑”积攒资本。这对那些老老实实“拼娃”的家庭形成了一种“降维打击”。

  前不久,明星仝卓在直播时讲述自己的高考往事,自曝当年用了“一些手段”将自己的往届生身份修改成了应届生。随后,其继父等一干涉事人员被处理。

  细细品来,这些事件都在挑战教育公平的底线,也触痛了公众的敏感神经,加剧着普通人的教育焦虑。

  小学生研究基因治疗癌症获奖,让人们看到,打击学术腐败并不只是防止论文抄袭、造假这么简单,还须遏制利用学术资源作为对价换取某些隐性福利的情况。值得追问的是,对种种疑点,相关大赛的主办方一点看不透吗?是否尽到了把关、审核和鉴定的责任?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为国内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多次出现超出中小学生能力水平甚至很多硕士博士都惊呼看不懂的项目,这正常吗?因为与升学挂钩,参赛选手如若获奖往往能获得中高考加分,这种“诱惑”让不少人想入非非、蠢蠢欲动,不难理解。本该最讲科学精神的赛事,却很可能存在有违科学的操作,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面对汹汹网络舆情,大赛组织方表示,已介入调查。其实,需要调查的岂止这一桩?其他获奖项目能否经得起审视?组织方又该由谁来监督?基础教育阶段其他一些重要比赛,是否存在漏洞?类似事件如果仅靠舆论曝光只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有关部门唯有更加主动作为,建立相应机制和规范,严惩造假,才能守住赛事公平与程序正义,进而维护教育公平的底线。于忠宁

(责任编辑:孙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