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老年人抢座、抢运动场地被质疑
【新闻广角】老年人与年轻人“资源之争”如何破解
“这是物管的问题,关你什么事?别倚老卖老。”重阳节来临前,在重庆大渡口的一小区物管处,一位年轻男子指着一位老人的鼻子说道:“别以为你年龄大就可以随便指手画脚,把情况弄清楚了再说话。”
原来该男子楼上住户家的水管爆裂了,而当事人又在外打工,让住在楼下的男子遭了殃,找物管解决问题,但物管推三阻四,于是该男子就骂了物管,恰巧老人与被骂的物管相识,为了帮物管出气,老人就与男子对骂并动手。
记者了解到,当年轻人与老人发生矛盾时,总有一种所谓“老人变坏”和“坏人变老”的观点,这样偏颇的观点无助于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各项新问题。
如何面对“为老不尊”?
10月15日,重阳节前,28岁的程晨(化名)遭遇了让她哭笑不得的事。当天早上她坐公交去解放碑上班,看到了老人强行占座的一幕。老人看上去颇有精神,上车后发现没座位,又没人让座,先是要求一位年轻女孩让座,但没有成功,后来老人居然直接坐在了女孩身上,场面顿时混乱不堪。“面对多名乘客的指责,这位老人就像没事人一样,无奈之下女孩只好起身下车。”
“尊老、敬老这是传统美德,我们肯定会发扬下去,但面对‘为老不尊’的人,我们该怎么办?”程晨说,“有些老人在挤公交车的时候个个都是‘方世玉’,上车后看到没座位就变成‘林黛玉’,让上班族们十分狼狈。”“那些办了老年卡的老人退休了,但每天出行非得挑上下班高峰期。”一位上班族称,他遇到过一些老人没事就去挤公车“玩”,上班族反而上不去车。很多老人睡得早,起得也早,有时为了去买一点新鲜的蔬菜或听说哪个超市在打折,不惜跑遍全城,反正坐车也不要钱,上车后又有年轻人让座人或者要求年轻人让座,"
除了让座问题之外,老年人广场舞扰民的冲突也屡见不鲜。有年轻人向记者反映,小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也已经被老人当成了跳“坝坝舞”的场所,弄得大家打个球还要跑到高校或体育馆。
“去过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老人不是完全免票,而是采取‘老年票’制度,予以优惠。”有上班族向记者表示,很多矛盾冲突,有关方面没有尽到应尽的管理和调解职能,导致爆发点变成了一味指责“坏老人”。“比如体育场所冲突,社区可以通过协调老年人和上班族不同的活动时间来解决,比如老年人白天,年轻人晚上,而不是一味回避,或者偏向一方。”
不能因为个别现象否定“尊老”
“我知道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老年人都有点偏见,但我们也有苦衷。”今年67岁的刘师傅曾是重庆一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人员,由于老伴去世比较早,两个孩子又不在重庆,没什么兴趣爱好的他,最喜欢做的就是一个人乘坐轨道交通,到主城区的各个角落去逛逛。
刘师傅说,很多老人和他一样,属于城市中的“空巢老人”,某些老人与年轻人产生冲突或者喜欢对年轻人说教,往往是因为自己回家后无人可说,或许有些方式方法不对,太由着自己的性子了,但人越老越小,并非“为老不尊”。“我不排除某些老人本性出了问题,但这也只是极个别的情况。”
“老人们不受人尊敬的情况也还是存在的,但绝不会成为社会主流。”重庆一高校的老师李浩认为,老人不受后辈的尊重很大原因是出现了感情矛盾,并不是说年轻后辈不爱老人,也不是老人道德缺失行为不检,而是两代人感情需求上的错位与冲突,个别老人们有些许过错,不能给所有老人都贴上标签,这无助于社会和谐。
也有老年人反应,自己与年轻人的矛盾冲突增多,其实是老龄化社会到来后的资源配置问题——日益增长的老年人数量,与老年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存在矛盾。
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7.3%,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其中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重庆市老龄工作委员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占领”会越来越多,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上班高峰时老人外出锻炼、买菜坐公交,引起上班族的抱怨,都是老龄化的外在表现。这更凸显出老人活动场所与老人数量的不对等,加之老人的行为及沟通方式与年轻人有差别,使得矛盾出现。
倡导和而不同
事实上,针对老人持老年卡免费乘车,致使年轻的上班族无车可座的情况。有人提出,可以对其乘车次数或者时间进行限制,比如每月只能免费乘坐多少趟,超出后需要照常收费,或者在早晚高峰期乘车需要自行缴费等。“一名老人和一名年轻人争座并冲突,细究具体原因,不排除老人也存在问题。但面对老人,年轻群体还是有必要表现集体低姿态。”从事养老行业的李维认为,去跟老人“讲理”,这不是一个尊老爱幼社会应当鼓励倡导的,值得倡导的是“和而不同”。每个人都有变老的时候,也没有一个人那么容易“变坏”,不同群体不同的处事方式背后,应该还有共同和普遍的人性和道德准则。
采访中,不少学者对秉持着“老人变坏”、“坏人变老”观点的年轻人进行了批评。他们认为,“老人变坏、坏人变老”之说能在流传开来,甚至在网上被个别人津津乐道,背后则是个别网民的叛逆性心理。“对老人不良的具体行为我们当然可以指出,但对‘老人’这个概念,对‘变老’的那个群体,应永远都要抱尊敬的态度。”
此外,重庆司法界的从业者坦言,老年人失德,甚至犯罪,有其自身特殊的原因。进入老年期后,人的判断能力下降,行为控制能力减弱,记忆力衰退,反应迟缓,老年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会逐渐减弱,更主要的还是缺乏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足够关爱,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因此,要加强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从正面引导,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持续发扬下去,同时社会还要为老年人创造出多元的业余生活选项,引导老人们形成多元的文化兴趣,拓展老人的公共文化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而子女们也应当更多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避免老人出现因孤独、空虚而失德,甚至违法犯罪的情况。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