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倒下“苏轼”无大碍 汛期后加固恢复

2018年07月19日 09:15   来源:华西都市报   记者 伍雪梅

  虚惊 倒下“苏轼”无大碍 汛期后加固恢复

  解密宜宾“水中吟诗”为何迅速走红

经检查,苏轼雕塑幸无大碍。

洪水冲倒了“苏轼”。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伍雪梅摄影报道

  宜宾洪峰太猛,苏轼、黄庭坚“水中吟诗”引爆朋友圈。

  7月18日,当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再次来到宜宾滨江公园时发现,洪水已逐渐退去,黄庭坚的雕像依然“坚挺”,但苏轼的雕像却已被洪水冲倒了。所幸,倒下的雕塑几乎没有损伤,只是连接处缝隙裂开了,重新组合即可。

  此次洪水中,苏黄雕塑意外走红,俨然宜宾一大景观,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拍照留念。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苏轼、黄庭坚雕塑备受关注?又为什么要选址宜宾岷江边?

  “苏轼”倒下并无大碍 将加固恢复

  7月18日一大早,在得知部分雕塑体倒塌后,作为此雕塑的设计、制作单位,四川省雕塑院设计部主任赵希就带着自己的团队赶往宜宾,对雕塑进行检查、商讨处理方案。

  当天中午,赵希的团队和宜宾市翠屏区市政园林局的工作人员来到滨江公园内,对雕塑的损伤情况进行实地察看,讨论、准备修复方案。

  记者在现场看到,倒下的雕像是在洪水的巨大冲击下,断成了四截,仰面朝天,中间有钢筋进行连接,雕像除了看上去已经“散架”。“破损程度比想象中好多了,修复起来没有难度。”赵希说,雕塑是用不同大小的块石拼接而成的,倒下的雕塑几乎没有损伤,只是连接处缝隙裂开了,重新组合即可。“之前虽考虑过洪水的冲击,但没有预计到洪水有这么大。洪水退去了,会综合情况,进行现场修复。考虑洪水因素,这次修复将会对雕塑进一步加固,增强抗洪能力。”

  解释选址 突出岷江文化大通道

  据介绍,该雕塑名为《文脉律动》,材质为青石,高4米。雕塑所在位置为宜宾中心城区岷江休闲带,再现当年苏轼、黄庭坚师生相会于思坡饮酒作诗的故事,突出“西南半壁古戎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

  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岷江桥下的滨江公园?赵希也对此做了解释。“方案选取苏东坡、黄庭坚相会这一人文历史经典故事,表现了两个著名宋代文人尽情唱和的情景。”赵希说,历史上,岷江是宜宾与经济文化发达区域(成都等地),甚至是与中原文化连接的重要通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岷江曾经是宜宾的文化大通道。而此雕塑所在的位置,正好与当年黄庭坚等文人饮酒赋诗的流杯池公园,即曲水流觞等景点隔岷江相望。“雕塑设计强调虚实相生的构成关系,以‘文脉’为表达内容,选取人文历史典型形象,通过写实、写意结合的手法,将岷江深厚的人文内涵与宜宾悠久的历史文化融合表现。”

  雕塑走红 因苏黄相传戎州相会

  记者在现场发现,雕塑基座上还镌刻了苏轼在戎州(今宜宾)停留时的诗作《戎州》、黄庭坚的诗作《荔枝绿颂》。除了网友们有趣的调侃,也许,让宜宾人引以为豪的是,宜宾民间流传的苏轼、黄庭坚当年在戎州相会、留下佳作的佳话,而这正是这次两位诗人的雕塑走红的主要原因之一。

  宜宾本地媒体《宜宾晚报》曾报道,相传,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10月,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离开家乡眉山,乘一叶扁舟,顺岷江东下,前往京师汴京(今开封)。夜宿宜宾喜捷镇牛口坝时,两兄弟各赋《夜泊牛口》诗一首。“日落红雾生,系舟宿牛口。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戎州风物被他们永远刻入大宋诗史。此后,“三苏”才华轰动京华,而戎州人士也对东坡居士夜宿、留诗之事念念不忘,于是便将一条汇入岷江的小溪命名为“思坡溪”。

  约40年后的宋元符元年(1098年),“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被谪,迁戎州安置。宜宾人盛传,苏东坡仕途不顺,曾来宜宾与黄庭坚短暂相聚,两人在思坡乡一个山谷喝酒吟诗,好不畅快,因此后人又将山谷称之为“会诗沟”,如今是宜宾著名的景点之一。民间也有另一种说法,称黄庭坚在溪边独酌,思念东坡情切,醉梦恍惚中似与东坡饮酒赋诗,醒后,便将此溪命名为“思坡溪”,此谷命名为“会诗沟”。

  不管当年苏黄两人是否在戎州相聚,但这些美妙传说,却寄托着戎州人民对两位仕途不顺、才华横溢的旅戎客人的美好祝愿。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