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教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助扶贫干部变身“视频号博主”,央视三农和微信“好看乡村”短视频扶持计划启动

2020年10月18日 16:2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10月17日是国家扶贫日,今年作为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持续做好网络扶贫、消费扶贫、定点扶贫意义重大。在全国各地的扶贫接力中,涌现了众多数字化扶贫新模式,而央视三农和微信就在广东省扶贫办等单位的支持下,发起了“扶贫人短视频扶持计划”以及“好看乡村扶贫人”评选活动,为扶贫干部“充电”,让扶贫故事“出圈”。

  

   视频号、小程序等数字化新能力,助力更多乡村“走出去”

  “农村题材的视频其实非常受欢迎。”来自广东广播电视台的扶贫干部钟兴贤,在今年5月开始运营微信视频号,在三个月时间内从视频号“菜鸟”进阶为单条视频号浏览量超6万的“小网红”,他的视频号中,既有农村当地的风土和特色,也记录了农村人“有趣的灵魂”,更帮助贫困户实现农产品带货。

  “我发现视频号对我们农业农村这类的内容,有更大的传播力和带货能力,很期待以后可以和小商店打通。”钟兴贤说道,有次帮助贫困户通过视频号介绍柠檬,本村及周边的村民都因此更赞同和支持我们的工作,甚至还有很多企业老板留言想要购买柠檬,成为农村群体运用数字化能力脱贫转型的积极示范。

  微信视频号自今年初上线以来,活跃度已过亿,基于微信生态及广阔的用户基础,越来愈多和钟兴贤一样奋战在扶贫攻坚一线的驻村干部们,正用视频号为贫困村打造了一条通向“外面的世界”的网络通道,不仅得到外界对扶贫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也为贫困乡村的农产品打开销路。

  CCTV-17农业农村频道自开播以来推出“央视三农”官方矩阵号,扎实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央视三农”视频号作为首个入驻的国家级“三农”媒体账号,已发布500余条优质短视频内容,总播放量超过2.5亿次。

  除了视频号,公众号、小程序也是“数字扶贫”的主阵地,进一步推动“数字扶贫”。8月17日,由微信和国资委共同孵化的“央企消费扶贫”小程序,就通过央企在定点扶贫县采购后上架售卖并结合直播的形式连接大山外的市场和消费者,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拓展农产品销路和脱贫增收。

  “带货”也“代言”,视频号成扶贫干部“好帮手”

  为了让更多基层扶贫干部熟练掌握视频拍摄技巧,熟悉视频号等微信生态能力,“扶贫人扶持计划”现已正式启动。即日起至10月下旬,在广东省扶贫办等单位的支持下,央视三农及微信将邀请扶贫干部代表群体陆续入驻视频号,并以“微信社群+线上培训”的形式提升扶贫干部的视频号拍摄、制作、运营技巧,掌握直播“带货”能力,便于更好地记录宝藏乡村,创作扶贫好作品。同时“扶贫人扶持计划”还包含“好看乡村”扶贫人评选活动,活动将持续到今年底,广大“扶友”在视频号发布作品后,@央视三农 @微信派并加 #好看中国# #好看乡村# 话题即可参与。央视三农也将在央视频同步推出“好看乡村”G拍活动,邀请广大扶贫干部参与。央视三农与微信官方将会在2020年末根据内容及人气值综合评选出30位“好看乡村扶贫人”。扶贫人参与#好看乡村#活动拍摄的优质视频作品将通过央视三农、央视频、微信视频号等渠道进行宣传,实现层层破圈传播,让基层扶贫故事被更多用户看到,为全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献礼。

  驻村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处于一线基层的位置,他们与贫困群众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微信团队表示,将继续为扶贫干部提供更多数字化技能培训,让视频号等微信生态能力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数字化工具,也让更多扶贫故事“出圈”,传递正能量。

(责任编辑:张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