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教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留学潮涌:从“出国热”到“归国潮”

2018年12月18日 07:3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赵晓霞

  出国留学人数从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2017年的60万余人。改革开放40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19.49万人。

  40年来,共有313.2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回国的占73.9%,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

  来华留学规模从1978年的1200余人增加到2017年的48万余人,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

  年过八旬的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仍记得美国时间1978年12月27日那天,纽约机场的镁光灯。

  “我们一出关便看到报纸、电视台的记者都来了,镁光灯、照明灯照得机场大厅通亮。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吴大夫代表大家用英语宣读了在飞机上起草好的声明,声明最后几句由我执笔:‘我们不仅为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来,也是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来。’” 那一天,柳百成和51名中国学者以赴美访问学者的身份,踏上了美国的土地。

  留学潮与时代发展同行

  1978年6月23日,在52名访问学者抵达美国前,邓小平作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由此,拉开了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全新序幕。

  10月7日,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周培源任团长的赴美中国教育代表团抵达美国,“商谈、落实1978-1979学年中美互派留学生的具体方案”。几天后,在华盛顿的谈判桌前,周培源在发言中说道:“独立自主不是盲目排外,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从本学年开始,我们将派遣大批科技人员和留学生出国进修和学习。派我们所需,学你们所长。”

  两个月后,52名访问学者抵达美国。

  数十年时光漫过,根据《2018美国门户开放报告》, 2017/18学年,中国在美学生的数量相比上一学年增长了3.6%,占到全部国际生数量的33.2%,仍然是生源数量排名第一的国家。

  40年,留学生群体既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留学政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负笈海外,汇成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留学潮。

  教育部数据显示,出国留学规模持续增长。出国留学人数从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2017年的60万余人。改革开放40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19.49万人。

  随着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公派留学为主导、自费留学为主体的留学工作格局逐步形成。以2017年为例,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全年派出3.12万人,分赴94个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的紧缺人才和战略后备人才。单位公派留学瞄准行业需求,派出人数达到3.59万人,增幅119.71%。这一年,自费留学共54.13万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88.97%。

  2013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的刘源辉成功申请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赴法国巴黎六大攻读肿瘤医学博士。得到国家公派资助让刘源辉“感到自己很幸运”。

  也是在2013年,毕业于山西某高校的王芸登上了飞往英国伦敦的飞机。“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出国留学的机会,感觉像做梦一样。”王芸是自费留学,“我们家在县城里开了一个小超市,爸妈省吃俭用攒下的钱都给我留学用了。”

  到英国后,王芸发现,班上不少中国学生是工薪家庭。“我们这一代人运气真的很好。”王芸说。

  留学打开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大门,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回顾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日前撰文指出,“教育对外开放全方位推进,教育成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张亮丽名片。”

  理想抱负融入国家发展

  与留学潮相呼应的是“归国潮”, 海外求知,学成归国成为越来越多出国留学人员的选择。数据显示,40年来,共有313.2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占73.9%,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

  大批优秀留学归国人员,成为中国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领军人物,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上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求学期间,柳百成在一次和美国中学生的座谈会上,美国中学生问柳百成:“对美国印象如何?”

  “到美国后,我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科技知识。”柳百成答。

  “愿不愿意留在美国?”美国中学生又问。

  柳百成唱了一首小时候学的英文歌来回应这个问题:“Home,Sweet Home”(《甜蜜的故乡》)。

  歌声一落,全场鼓掌。回忆起这段经历,柳百成说:“想到国家对我的培养、人民对我的期望,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我的信念非常坚定。”

  1981年,柳百成如期回国。归国后,他带领团队在铸造合金物理冶金学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开辟了用多尺度建模与仿真技术提升传统铸造行业技术水平研究新领域……

  前驱先路,筚路蓝缕,踵其后者,赓续不辍。学成报国,是一代代留学生崇高的理想和抱负。

  1999年12月,在美留学工作的李彦宏正在美国的家中打点行囊,准备回国创业。2000年初,百度在中关村正式成立。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如今,百度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在国外的多个招聘场合,包括在美国硅谷,我一再说这样一句话: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用户需求,对于全球的顶尖技术人才来说,中国将是他们实现‘技术改变世界’梦想的最佳舞台。”李彦宏回顾自己创业历程的这番话渐渐被时间印证。

  比李彦宏归国早3年的严望佳,1996年获宾西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后,便回国创立启明星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对创业领域的选择,严望佳当时有自己的考虑:中国的互联网虽然发展迅猛,但同时面临着网络安全技术相对滞后的问题。网络安全技术需要长期摸索和积累,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事。

  对当时做出回国创业的决定,严望佳如是说:“在那么多海归中,我是平凡的一员,在生我养我的土地上为祖国服务,是一种真实的幸福。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谁也不愿意成为祖国历史进程变化的观望者。在我们心里都有一个情结,那就是创业报国。”

  从政治、经济到教育、文化等领域,都可见海归的身影,以身许国、叩开地球之门的黄大年、 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在新一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中,留学后选择归国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在他们看来,正是中国的发展为海外学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正在法国读书的刘源辉研究方向是肝癌,他希望把在法国研究期间取得的成果以及学到的本领带回祖国,为祖国人民的健康福祉出一份力;已经回国工作的王芸认为,国家发展和个人事业紧密相关。回国后,让自己觉得更有归属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留学中国”品牌渐成

  陈宝生指出,40年来,教育对外开放呈现出国留学与学成归国同步扩大、来华留学与攻读学位同步增长、“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提高的局面。 来华留学规模从1978年的1200余人增加到2017年的48万余人,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935所高等院校学习,其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约7.58万人,比2016年增加18.62%。

  来自尼日利亚的李克思今年9月成为首都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之前,她已在北京学习了半年中文。但中华文化的魅力让李克思在中国“一留再留”。“我不想止步于学会中文,更希望了解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说了解了中国。”

  李克思还在课余报了古琴班,“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国政府奖学金吸引力不断提升,引领来华留学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以2017年为例,共有来自180个国家的5.86万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在华学习,占总数的11.97%。其中学历生5.16万人,占奖学金生总数的88.02%,硕博研究生合计4.08万人,占奖学金生总数的69.57%,比2016年增加了20.06%。

  来自非洲贝宁的木斯是中国政府奖学金获得者、天津大学2018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高等教育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在中国读书圆了自己的梦想。希望利用我在天大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为中非友谊和家乡建设做些事情。”木斯说。

  值得关注的是,来华留学生的学科分布更加合理,学习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数量仍排名首位,占总人数的48.45%;学习工科、管理、理科、艺术、农学的学生数量增长明显,同比增幅均超过20%。此外,2017年来华留学生中,自费生达43.06万人,占总数的88.03%。

  正在南开大学读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的俄罗斯姑娘李娅就希望毕业后能留在中国。

  说到自己和中国的缘分,李娅坦言来自朋友的描述——中国挺有意思,中文很有趣。高中毕业后,她有了学习中文的念头,便申请到河北省燕山大学学习汉语。两年后,课程结束,但李娅却越来越喜欢中国,于是选择留在燕山大学,成了国际贸易专业的一名本科生。

  此外,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语言、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4年起,中国开始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创办14年来,从语言入手,用文化交融,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各类面授学员累计1100万人。

  说到孔子学院,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今年66岁的戴担义说:“孔子学院将中国与世界人民紧紧连在一起,促进了语言相通、民心相通,这是孔子学院对全人类的贡献。”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前校长、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理事凯斯·博内特则将孔子学院比喻为桥梁:“孔子学院的中国教师和员工是优秀的民间大使,世界各地的社区民众通过他们,感受到了中国的友善和奉献。”

  “孔子学院是中国教育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产物,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交流合作的成功典范。”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如是评价道。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