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长不敢随便发言 有的家长对老师溜须拍马
微信家长群沦为“人情江湖”背后
家长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多而在家长群里公开怼老师;
老师因为家长缠着问成绩、问排名,不耐烦地请家长退群,放言“不满意就退学”;
……
你可以关掉声音,也可以选择消息免打扰,可那些不会消失的未读信息却让你无处可逃;而与微信家长群的喧闹比起来,孩子在现实中的上学难题更是无法回避。不加入微信家长群,信息来源少得可怜,甚至可能错过学校的重要通知;加了群,大量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与自己之间的差距,更让人坠入焦虑之海。
这样的情形,想必很多家长并不陌生。即便是过来人,在回想时依然会产生深深的同情。
这些典型的家长心态,区别之处只是从以往线下的串联打探,变为在线群聊。其所暴露出来的,依然是难以回避的焦虑。现如今的微信家长群,难道真的已有“鸡肋”之感吗?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走访。
曾因没有家长群而焦虑恐慌
一个多月前的开学日,北京市民张文慌了。因为,今年9月1日正式入园的孩子,班级居然没有微信家长群。
“这太不合乎常理了。”张文说,正式入园前,她就曾经请教了其他幼儿园的家长,如何参与微信家长群,“比如如何在家长群里不让老师反感,做到谦虚有序,而又不让其他家长认为自己是在溜须拍马等”。
然而,9月开学,老师关于让家长进入某移动互联网家园共育互动平台的通知,让张文懵了。按照通知,通过上述平台,可以实现幼儿园动态发布、活动通知、签到等。
但是,登录平台后,张文却发现了诸多“不合理”的地方:
老师在群里统一发布照片,家长点赞即可;
园所收费、通知活动,有专门频道,家长点开阅读后,会直接标记为“已读”,家长不用任何回复;
如果班级有单独通知,老师会在通知中发布,要求家长以接龙方式表示收到即可;
要想与老师单独沟通,可以给老师留言,但问题是,这个留言是班级中的三位老师和幼儿园的一位负责人都可以看到。
“当时我不相信,就‘里里外外’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发现这个互动平台就是这样的,简直就不给我们家长留机会啊。”张文说。
这个所谓的机会,张文说得也很坦白,其实就是“表现的机会”。
“表现的背后就是刷存在感啊,存在感刷足了,才能让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更加关注。”张文说,自己就这样忐忑地成为了没有微信家长群的小班家长。
然而两个月的时间,张文却爱上了这个曾经让她焦虑的互动平台,原因也很简单——方便省事,“我们不用再去考虑如何小心翼翼地讨老师欢心,一切都按照程序进行,看似没有人情味的格式化提示和回复,反而让家园关系异常和谐”。
不过,已是幼儿园中班家长的北京市民林辰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按照她的说法,网上流传着的微信家长群潜规则并非笑谈,老师的通知是必选项,家长的讨论是可选项,向老师献殷勤是备选项,可一旦关系到自己的娃,所有不满和无奈都要放下,这一切,都成了必选项。
孩子上幼儿园后,林辰的手机里多了两个微信群,有老师在的是一个,没有老师在群的又是一个。“有老师在的家长群,只是为了方便老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老师会通报孩子的在园情况、发布重要通知;家长有疑问也会在微信群里与老师沟通。没有老师的家长群,就是家长之间互通有无的平台”。
林辰原以为,在那个没有老师的群里发言,可以百无禁忌。直到有一天,她才发现自己想错了。那次群里讨论的是关于元旦时班级集体购买物品,她没多想就在家长群里发表了反对购买指定物品的消息,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没多久,就有班级的家委会成员发来私信说,‘发表不同意见,请先和家委会私下沟通,以防影响班级团结’。”林辰回忆说,她觉得无辜,认真解释自己的建议,随后被告知指定物品已经得到老师的“拍板”。
随即,林辰没再吭声。
从那天起,在单位担任中层领导的林辰开始学习如何在家长群里“当家长”。
即使学会了谨言慎行,但林辰仍不胜其烦,“往往老师在群里介绍孩子的在园情况,没多久,就有家长在群里聊起了家常。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群里的家长都那么闲,事无巨细都能刷屏。后来才发现,群成员并不只有学生的父母”。
“一个班不到30个孩子,3个老师,可是群里总人数将近70人。有的家长把祖辈都拉进群。理由是,孩子每天都是不同的人接送,全家进群能方便祖辈掌握幼儿园信息。”林辰说,“爷爷奶奶进群我还能理解,我所在那个群连孩子的姑妈、舅舅都进群了。”
林辰说,她也不敢开启“消息免打扰”,“万一哪天不@所有人,漏掉通知可就坏了”。
所以,林辰每天还有一项工作,就是把两个家长群全部翻看一遍,以防班级的相关通知信息淹没在各类闲聊中。
努力表现背后的“心虚”
不可否认,当下的家长与老师离不开微信家长群,可家长群也成为双方爆发冲突的地方。
近期以来,除了家长不批改作业被老师点名批评外,还有因为各类原因,比如让老师多照顾自家孩子、开宝马车接送孩子等,被老师点名、踢出群的家长也不在少数。
建立微信家长群的初衷,不外乎是为了方便家长了解孩子的状况,降低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成本。然而,这种看似理想的状态似乎并不理想。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家长群都变成“负担群”“攀比群”“马屁群”。
“有人说,在微信盛行的中国,取消家长群的做法似乎并不现实,它终归在家长了解孩子动向、促进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方面带来了一定积极影响。然而,随着技术发展,诸如我们幼儿园使用的家园互动平台让很多微信家长群的问题迎刃而解。”张文说,她也曾反思过,为何当初听闻没有微信家长群时会焦虑、恐慌,甚至将互动平台的便捷视为“不合理”。
“作为家长,在家长群里努力着甚至是绞尽脑汁,其实是因为心虚。即使在社会上有再光鲜的外表、再荣耀的头衔,在家长群里也都要放下身段,我们要表示的是——我能随叫随到。”张文自我反思后意识到,作为家长,她一直生怕自己不够“优秀”、不够“灵活”而没有被老师选上,从而“连累”了孩子。
加入微信家长群一年多,让林辰感到,很多人都说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个敌人——“别人家的孩子”,而家长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也到处都是敌人——“别人家的家长”。所以,微信家长群里的各种明争暗斗才会如此风起云涌。
“有人说微信家长群种种问题的背后是因为学校、教师、家长和孩子建立起的是一条功利的链条。而我们是否也要想想,我们做了什么?”张文说的很坦白,她最初没有关于微信家长群的焦虑,就是因为不相信学校按照教育规律教育、不相信孩子拥有独立成长的力量,“但有些时候,学校和老师是否也应反思,是否相信家长与他们真的‘同心同德’”。
老师有时也无奈
对于这样的问题,同样被微信家长群困扰的小学老师徐梅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
“我的孩子下午就戳到了手,一直到放学时,老师才告诉我们。老师怎么那么不负责任。”徐梅在校外听课,突然在家长群里看到这样的指责。
她马上去了解情况。事件很简单,一个孩子上体育课时戳了手指头,指甲有些破损,体育老师带他去擦了药,但没有及时联系家长。徐梅赶紧在群里发言平息怒气,然后给当事家长打电话说明情况并道歉。同时提醒其他老师,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要赶快联系班主任,以便迅速通知家长。
徐梅更怕遇到不愿沟通的家长,直接将孩子受伤的照片发到群里,或者公开孩子在学校遇到的情况,扩散恐慌和愤怒情绪,“搞得影响不好”。
对于家长群,在幼儿园担任小班老师的李君则越来越谨慎。
“一开始我会在群里发些孩子上课的照片,就是随手拍了发。”李君告诉记者,“但后来我发现自己做‘错’了”。
“原本是觉得孩子上课的完成情况确实不错,但没想到发现照片中没有自己孩子的家长,就会在群里问自己孩子的情况。但课都已经上完了,就随手补拍一张,就换了一个场景,可能这时孩子就没在做手工,在玩玩具等。其他家长看到后就会跟着问,‘我的孩子现在在干嘛呢’。如果不回复,家长还会继续问。”李君说,“我现在‘不敢’随手发一个孩子的照片了。要发就大家做好手工后,发张集体照,一个人也不落下”。
李君告诉记者,当时她还是刚入行的新老师,原以为发点上课照片可以让家长了解一下教学情况,“现在家长群都成了咨询群。有一次,晚上十一点多了,我还在群里回复家长的问题。一次两次倒没事,若每位家长都这样,我怕连写教案的时间都没有了”。
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小学老师每周工作时间达到52.5小时,远超劳动法规定的每周40个小时。2014年之前,徐梅感觉自己还有时间看新闻、听音乐,“但这几年,坐下来就是拼命工作”。
即使有再多的意见不统一,但有一句话是几乎每个受访的家长、老师都曾提到的——都是为了孩子。
微信家长群问题曝家校合作短板
对话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程方平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 程平源
《法制日报》记者 赵丽
《法制日报》实习生 李文静
缘何时常“跑偏”
记者:微信群为人们提供了方便的联络渠道,构建了群体讨论问题的空间,因此很受使用者欢迎。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微信群,是为了方便教师及时将学校的有关要求以及学生在校学习情况通报给家长,并接受家长的反馈,提高信息交流效率。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许多家校联系群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教师通过家校联系群布置作业,并要求学生父母代为批改;有的学生家长在群里用各种肉麻的语言吹捧教师;也有家长因为对教师有意见,而在群里侮辱、谩骂教师。
储朝晖:微信家长群主要起到家长老师之间相互沟通的纽带作用。微信家长群里的交流与社会中的交流是一样的,遵循的原则都是相互平等。“跑偏”且出现溜须拍马的现象是因为社会中还存在这种现象和需求。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通过溜须拍马得到好处,有些家长存有这种心态,通过家长群这样的展示媒介将这种心态外显出来。
程方平:微信家长群是个新事物,标准和规则应该由大家共同建立。“拍马屁群”的出现反映了家校关系的功利性,是某些家长为了利益交换,将正常的关系扭曲的一种表现。正常的微信家长群应当是教师和家长通过社交平台加深相互了解和配合。
程平源:微信家长群的作用取决于建群目的,目前大多是由学校组织建立为教学服务,起到一种教育约束作用。无论是由校方主导的微信家长群还是社会组织进行管理的微信家长群,只要在既定的规则内发展,就是正常的。“拍马屁群”的出现是一种社会心理反应,由于应试教育的主导权在教师手里,教师与家长关系本身不对等,有些家长为了迎合教师而拍马屁,导致家长群时常“跑偏”。
记者:也正因如此,近期,许多地方教育部门发布了关于管理中小学幼儿园家校联系通信软件的各式通知。有的就明确要求家长不得对教师进行“拍马屁”式的回复、通信群不得做聊天使用、咨询应自行避开休息时间等。可谓是为家校联系通讯立下“规矩”。
程方平:出台政策只是一种提倡,具有导向作用,表明教育部门的态度,对学校和老师具有提醒作用,是否对微信家长群的管理起到有效作用还要看具体的执行情况。
储朝晖:微信家长群管理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家长,相关教育部门出台的管理规定在一定的程度上扩大了政府责任和权利的边界。解决“拍马屁群”这类社会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提高人的基本素养。在我看来,由于教育局无法直接监督家长,因此出台的管理规定对微信家长群的管理并没有多大效用。
程平源:微信家长群“跑偏”是社会风气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教育部门不应该随便出台政策,更重要的是做好正确引导。在行政权力主导下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反而会影响规定的执行,因此行政规定对微信家长群的管理效用有限。
家校合作应怎样开展
记者:既然如此,微信家长群是不是就失去开设的必要性了呢?我们觉得肯定也不是的。微信作为当下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给人们的沟通与学习带来便捷。因此,家长和老师大可不必如惊弓之鸟般,视微信家长群为洪水猛兽,将之束之高阁。
程方平:要想管理好微信家长群,首先教育部门应当树立良好的风气;其次要找到问题根源,落实好学校、社会等具体责任。由于“拍马屁群”这种问题不是大范围存在,并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教育部门出台的相关管理规定也没有必要进行广泛推广。
储朝晖:由于不同地区家长的情况不同,不同家长对家校沟通抱有的态度和想法也不一样,因此即便没有家长群,家校合作中也是存在问题的。家长群中某些家长阿谀奉承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家长有求于教师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真正的家校合作,是在孩子成长发展基础上的合作,应当在教师与孩子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家长和学校之间平等的关系。
“以心换心”与采用何种方式没有太大的关联,反而在互联网产生之后增加了更多的渠道,为“以心换心”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记者:的确,在我们的采访中,很多人也说,自己所在的微信家长群就只是通知事务和正常交流的工具。微信家长群里出现的大部分问题,在工作群、老同学群、家族群或者任何社会组成群中同样存在。我们觉得微信家长群的问题背后,好像都是家校沟通和教育理念问题,表面矛盾背后是对孩子的教育焦虑。
程方平:微信家长群中的各种表现,暴露出家校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两个问题:
第一是教师与家长没有达到更深层次交流。以前家校合作最常用的方法是教师家访,现在多是通过微信家长群和打电话,教师给家长打电话的目的多是“提要求”,加上家长本身对学校整体也不了解,导致学校和家长之间出现失衡关系。
第二是导向问题。“拍马屁群”的出现,从一方面表明了家长的评价占教师业绩比重太大,导致溜须拍马现象滋生蔓延。学校应当从多维度对教师进行考评,有效减少“拍马屁群”情况的出现。真正实现家校合作,一定要在家校之间建立真诚和信任,一定要有平等交流。提倡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做好针对性教育,提倡学校对教师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程平源:微信家长群是社会的微细胞,是在教育领域家长的社会心理的爆发。真正的家校合作是多方共建共治,而我国普遍存在的家校合作是以学校为主导,家长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学校的管理与教学中。在未来,家长应当积极参与学校共建,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真正实现家校合作。
记者:对于家校合作,有人提出,家校双方开诚布公、倾心交谈才能形成最大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家校沟通最好能面对面、一对一进行,微信不宜成为主体。此外,学校要做实、做好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和家访等制度建设,缓冲和化解家校之间的冲突,提升育人效果。
程方平:我赞同这种观点。做实做好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和家访等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学校不能认为教师负担过重就只采取家长群等方式与家长交流,应当利用好家访的方式,采取团体家访、高级辅导员秘书进行家访等多种形式,争取家庭的配合,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家校关系,同时也可以通过制定家委会的章程来完善制度建设。
程平源:深度参与的观点很好。深度参与的含义是仅仅把网络当作交流工具,更重要的是要参与到学校管理、教学模式和学生考评制度的制定中,尝试改变以分数为中心的单一评价模式,发挥自己作为社会力量的职能。
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和家访等制度的建设不是在法律的框架上考虑,而是要制定双方同意的行政制度。目前就现阶段存在的各种问题来看,制度本身是不完善的。要想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一定是要利益多方在不断的互动过程中才能确定下来。
储朝晖:有的国家确实具备很完整的家校合作体系和规范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对学校的决策、各项事务的处理甚至经费方面都有比较深度的参与。在国内,化解家校之间的冲突还是要靠政府通过完善管理方式和改变职责范围的方法,让家长委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但目前在中国内地,在现有体制下,普遍设置家长委员会这种模式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