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让技术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综述

2018年09月10日 07:05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张盖伦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程序设计入门——C语言》的授课老师翁恺曾分享过一个故事。

    几年前,他抽了几位在课程讨论区表现活跃的学生给他们送礼物,有一份没能成功送达——小伙子住得太偏远,快递都到不了。他在网上自己学习这门浙江大学的课程,是想通过编程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就是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的魅力。它拆掉了学校的围墙。慕课是信息化社会教育变革的体现,它同时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

    我国慕课数量世界第一 

    2012年,是世界慕课元年;2013年,我国就启动了慕课建设;2013年10月,我国第一个慕课平台上线;2014年4月,教育部在清华大学成立了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多家慕课平台也开始提供服务。

    六年过去,慕课建设的成果已经显现。

    我国有关高校和机构自主建成的10余个国内慕课平台,460余所高校建设的3200余门慕课上线课程平台,5500万人次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课程。

    “我国慕课数量已列世界第一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探索给中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提供了重大机遇。慕课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争夺下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主导权、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和焦点领域。“我国慕课建设与应用为世界慕课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创造了中国模式。”他强调。

    提到教育信息化,人们最先想到的是硬件的更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目前,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94%,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增加到87%。

    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全国中小学(除教学点外)中,95.8%学校实现网络接入,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普通教室320万间,90.9%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其中68.5%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

    在我国最南端的学校三沙市永兴小学,几十名孩子靠着远程课堂,和海口市滨海九小一起上音乐课。“我们努力让三沙的孩子享受和海口学生一样的教学质量。”永兴学校的校长这么说。

    以教育信息化驱动教育现代化 

    技术本身不是目的,它要为教育改革发展增添动力与手段。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变革,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形态,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有可能重塑教育业态。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会改变人的行为,人的行为会影响商业模式,最后引发社会的变革。”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呼吁,必须要重新思考教育如何发展。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

    要拥抱这个变革的时代,就需要一批有信息素养的干部、校长和教师。该计划强调,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支持教师治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精准扶贫的新路径,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智能教育实施的关键要素,没有教师观念的转变、能力的发展、素养的提升,很难实现传统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跨越。因此,必须尽早谋划、尽快推动,长远布局智能教育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强调。

    教育信息化究竟在教育变革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要“以教育信息化驱动教育现代化”。

    未来的教育,更加开放,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更加以人为本。未来,所有孩子或许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教育会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

    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面向未来全面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应用和融合创新,这是时代的命题,也是时代的召唤。

    (科技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