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阿里清华升级人机自然交互,中国人工智能加速“换道超车”

2018年04月03日 12:4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在嘈杂的地铁站里,乘客通过语言就能在售票机上完成购票。这是不久前阿里巴巴在上海地铁站推出的一项人机交互应用——语音售票机。

  全球顶级技术期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对此评论称,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在用AI(人工智能)重新连接世界。

  4月3日,阿里巴巴和清华大学宣布成立自然交互体验联合实验室,携手探索“下一代人机交互”。双方要进军的机器“情感识别”等领域,是人机自然交互的“未知处女地”。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旦“能说会看懂情感”的机器问世,将催生人机交互领域的重大变革,助力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赛道上实现“换道超车”。

  

  图说: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与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首席技术官张建锋为联合实验室揭牌

  让机器“懂感情”将改写人机交互历史

  过去,人们通过鼠标、键盘与机器“交流”,这是一种需要学习的、“不自然”的交互,而人机交互的终极目标,是让人们可以通过本能(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乃至内心和大脑活动)与机器“无感”交互。

  现实生活中,人的语音、语调、表情、动作不同,要表达的意图也不同。因此,要让人机交互有更完美的体验,不仅需要机器能识别人的语言,更需要机器“懂情感”。

  联合实验室将通过构建情感认知与计算模型等,让机器感知和理解人的情感。这项探索一旦突破,将为计算机带来更高更全面的智能,从而改写人机交互的历史。

  未来,当你回到家里,天猫精灵就能根据你的情绪状态,播放不同的音乐,或者调整语音语调;智能的房子会根据你的身体状况调整室内温度、通风、采光。

  

  图说:天猫精灵未来也许能感知和理解你的情感

  广阔业务场景助推中国AI领跑

  如果说人工智能1.0时代拼的是单点技术,那么人工智能2.0时代拼的就是场景和解决方案。

  过去18年里,阿里巴巴积累了包括电商、新零售、支付金融、云计算、智联网、智能物流等众多独一无二的业务场景,成为人机自然交互等新技术的实验场和练兵场。

  在家庭场景上,天猫精灵作为阿里推出的第一款消费级AI产品,上市200多天已累计实现200万台销量;在智能驾驶领域,阿里研发的AliOS汽车操作系统的活跃装车量已突破50万台;2017年天猫双11上,阿里巴巴的客服机器人“店小蜜”单日对话量都在1000万以上。

  上海地铁语音购票机引来西方顶尖学术机构关注,不仅因为其在多模态智能语音交互技术上的全球领先,更因为这项技术落地的强大场景支撑——上海地铁是全球里程数最长的地铁,共有17条线路、367个站点。《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认为,它就是未来中国AI城市的样本。

  在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领域,阿里推出了智能推荐、智能客服、智能物流、ET城市大脑和ET工业大脑等。

  

  图说:地铁人脸识别过闸

  中国“人才红利”逐步凸显

  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2017年增速高达51.2%。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风险投资总量甚至超过了美国对该领域的投资总量。

  越来越多的海外顶尖AI人才“回流”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优势正从“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

  已经拥有2.5万名工程师的阿里巴巴正着力打造一支堪称顶级的科学家阵容。美国顶级量子大牛马里奥塞格德,前亚马逊最高级别华人科学家任小枫,南洋理工大学终身教授王刚等先后加入阿里巴巴。

  中国高校里也有很多人工智能人才。作为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在用户体验研究、人机交互、交互设计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并一直在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引领前沿实践。

  在跟高校合作时,阿里会搭建一个产学研的技术平台,并提供开放合作的平台,吸引教授和博士们在上面工作。阿里还会把关键技术问题开放给全球高校和研究机构,跟教授和学者们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行匹配。

  通过产学研的合作,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有望实现人才红利、技术红利和场景红利的三合一。而技术和场景的深度融合,又将给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提供一个动能强劲的“加速度”。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