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与全局的高度,谋划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再次强调:“科技领域是最应该不断改革的领域。”科技领域应该怎样改革?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2018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健全有效的机制,我国的科技成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特别强调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要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由科技实力的提升带动经济实力的提升,最终实现综合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必须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问题,要释放出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通过健全体制机制,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整体发展、持续发展、具有强大竞争力发展的通道,让创新成果更好更快地进入市场,创造出价值。因此,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关系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落到实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措施。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他还强调:“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明确各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习近平指出:“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这就要求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在一些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打造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要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要启动高等学校科研组织方式改革,开展自主设立科研岗位试点,推进高等学校研究人员聘用制度改革。同时,优化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使公共投入形成的研究基地能够更广泛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真正发挥出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
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组织优势。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至关重要的体制保障。当前,我国科技研发领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规定,极大束缚了科研人员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比如,用管理行政人员办法管理科研人员,研究人员要开展正常学术交流,首先要提前用数倍于交流的时间,来走各种报批程序,管得太多、卡得太死,条条框框太多,致使办事难、耗时长、成本高。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组织优势。”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要做好政府和市场分工、中央各部门功能性分工、中央和地方分工,同时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握方向,突出重点,形成拳头,狠抓落实,构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和管理制度,以此带动科技其他方面的改革向纵深推进。
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只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千里马竞相奔腾,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才能实现科技强国梦。要凝聚人才,就要营造好用人的条件环境,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同时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做到“名利双收”。习近平指出:“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评价制度,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
科技领域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向改革要动力,从改革找出路,释放一切科技创新的活力。
(本文来源:学习中国)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