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要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习近平北海考察论古今:写好丝路新篇章

2017年04月20日 14:25   来源:新华视点   鞠鹏 谢环驰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调研。此前一天,外交部宣布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5月在北京举行的消息。广西是“一带一路”交汇对接的重要门户,考察首站又定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始发港——北海,其中深意不言自明。

  北海市位于广西北部湾畔,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出海口。

  “向海经济”“向海之路”,是习近平考察调研中反复提及的词汇。

  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打通陆上丝绸之路。当时的合浦,就已经开辟通往印度、斯里兰卡的航线,成为走向东南亚、南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

  19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参观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览。他详细了解文物的年代、特点、来源,询问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有关情况,说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青铜器、陶器、水晶玛瑙、琥珀松石……一件件精美的文物,生动展现了汉代合浦地区汉越文化走向融合统一的历程,也见证了北部湾地区与域外开展商贸、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

  不难想见,2000多年前这里商贾云集、贸易往来的繁荣景象。这些文物也成为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始发港的佐证。

  成语“珠还合浦”就出自这里。《后汉书·孟尝传》中也记载了当年合浦郡商货流通的情景。

  “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广西有1600多公里海岸线,陆地边界1000多公里,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唯一海陆相连的区域。

  北海自古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深化同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同样离不开港口。

  参观了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习近平又专程前往铁山港考察。

  港口建设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紧密关联。习近平是钟情于港口的。他曾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长期关注和参与港口建设。

  铁山港是广西北部湾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港口物流、布局重大临海工业、拓展对外贸易的重点区域。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010年的117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2200万吨。

  习近平来到铁山港公用码头实地察看。工人们纷纷围拢过来,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同大家亲切交谈。

  他说,今天考察了合浦汉代博物馆和铁山港码头,这两个地方都与“一带一路”有着重要联系,北海具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蕴,我们现在要写好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

  习近平表示,铁山港有区位优势,发展前景广阔,将来是北部湾经济区一个重要依托。要建设好北部湾港口,打造好向海经济。我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在沿海地区要想富也要先建港。

  习近平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来,国际社会广泛响应,这是人心所向。我们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中国大开放大开发,进而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携手同心共圆中国梦。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为广西发展指明了“三大定位”——

  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总书记曾向广西代表团的代表详细询问北部湾的情况,说北部湾还没去过,有时间一定要到那里看一看。

  这次到北海考察调研,参观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历史文物展、实地察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现代化港口。这“一古一今”,展现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时代特征。

  文字:新华社记者霍小光

  摄影:新华社记者鞠鹏、谢环驰

(责任编辑:秦爽)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