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要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习近平主席访中东,开辟合作新前景

2016年01月25日 21:21   来源:光明网   谢伟锋

    【习主席中东之行大家谈】

  作者:谢伟锋

  访中东三国,签52项合作文件。习近平主席开年首访,精彩纷呈,硕果累累。

  沙特国王萨勒曼、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秘书长扎耶尼、伊斯兰合作组织秘书长伊亚德、埃及总统塞西、埃及总理伊斯梅尔、埃及议长阿里、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阿拉比、伊朗总统鲁哈尼、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一长串中东国家的极具影响力人物名单背后,是为习近平主席此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出访添加了更多重量级的注脚。

  注脚并非单一,而是具有多元化的丰富内涵。“巩固传统友好,加强互利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这是习近平主席中东之行的关键词组。此次出行的背景,也因历史的特殊节点,被赋予了更引人关注的成分:时逢中国同埃及建交60周年,也是同阿拉伯国家开启外交关系60周年。作为老朋友,又是在世界发展中同舟共济的亚非拉兄弟,人们有理由期待着习近平主席访问,能让中国和中东国家彼此关系能够“更上一层楼”。

  从时间上看,习近平主席此行,是中国国家主席7年来首次访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时隔12年再次访埃,也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4年再次访伊。岁月久远并未造成彼此的疏离,不以山海为远的访问,更实质性推动着中国与中东国家双边乃至多边关系再上新台阶。在沙特期间,习近平主席就未来5至10年中沙关系和各领域合作进行整体规划,两国发表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在埃及访问之时,习近平主席全面规划中埃关系未来发展,并发表了面向中东、阿拉伯国家的重要讲话;在伊朗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着重于开创中伊关系全面、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习近平主席的新年首访的宗旨所在。同时,互惠互利,合作交流,也是习近平主席此行重要目的。与埃及总理伊斯梅尔共同参观中国高技术展时,习近平主席亲自做起了“讲解员”; 在出席中沙延布炼厂投产启动仪式时,习近平主席亲自按下了红色启动键;在伊朗访问,习近平主席带来了深化中伊全方位合作的一揽子倡议;在阿盟总部,习近平主席全面系统阐释中国新时期的中东政策……共叙友好,共谋发展,中东国家在习近平主席日程紧凑的访问中,同时体会到来自万里之外中国力量的甘苦与共、守望相助,也在国际风云波谲云诡之时,更坚定了和中国好朋友夯实合作基础的坚定信念。

  奏响了“一带一路”新乐章,点燃能源合作新引擎,签署关于建设高铁的合作文件……习近平主席中东之行,不仅拓宽了合作通道,还提升了合作领域的含金量,更开辟了互利合作新前景。短短几日行程,足以临摹出未来数年的发展蓝图。这种坚实足音,不啻为世界前行的动力。(谢伟锋)

(责任编辑:王炬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