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要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外媒关注习近平首访中东:为当地和平贡献中国方案

2016年01月19日 19:54   来源:国际在线   聂峥 刘维靖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东的首站是沙特。图为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月19日至23日对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展开为期五天的国事访问。这是今年中国外交的第一场重大行动,也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多年后到访沙特、埃及和伊朗,备受海内外的关注。海外媒体评论,习近平此次出访对中国外交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重建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秩序,加快区域发展,加深多领域的务实合作。

  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19日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习近平出访中东三国对中国整体外交布局意义重大,将有力提升中国同上述三国以及地区国家的双边关系和务实合作,塑造中国在中东事务中的新角色。

  新加坡Live Trading News网站发表题为《中国国家主席出访中东重建稳定秩序》的文章,指出中东作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出访海外的第一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正在寻求加强与该地区的接触,帮助中东重建稳定秩序。

  文章称,习近平主席将为中东问题提供“中国方案”。沙特、埃及和伊朗都是中东地区极具代表性和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也是中国长期的好朋友。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已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中国有许多和平发展的成功经验能够与中东的朋友们分享。

  文章称,北京希望同上述国家展开合作,帮助恢复中东的和平与稳定,并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机制加快区域发展。

  中国早在1400年前的盛世唐朝时期就通过古丝绸之路联通中东,极大促进了文化交流,并惠及到沿途各国人民。为了缅怀历史,也为了推动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计划,以重振这条互利的贸易走廊。

  《阿拉伯新闻》(Arab News)1月19日报道,习近平与沙特国王定于周二晚些时候举行的会面将有数百名沙特和中国的官员及商人参加,预示着沙特和中国的双边关系将步入新时代。

  报道援引中国驻沙特大使李成文的话称,习近平主席将同沙特、埃及和伊朗的领导人在双边关系和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深入交换意见。他表示,中方愿意继续同沙特朋友一道,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

  李成文认为,中国和沙特两国领导人高规格的接触将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前进。习近平主席此次对沙特的国事访问具有历史意义,赋予双边关系和地区间关系新维度。

  彭博社1月19日报道称,此次出访正值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开启外交关系60周年之际,是习近平上台后3年来首次访问中东。习近平此访的目的是帮助中东地区维护和平稳定,增进同中东国家的商业往来。

  文章援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东研究室主任李国富的话称,中国领导人在中东问题上正在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政策,因为维护中东稳定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任何地区冲突都将对中国的能源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塔斯社1月19日报道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此次出访中东三国,首站是沙特阿拉伯。自2013 年起,中国首次成为沙特第一大贸易伙伴。除了能源领域的合作,中国提出要在其他领域发展两国的合作关系,例如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核能、太空探索等领域。习近平此次访问沙特,势必要使两国关系更进一步。

  此外,伊朗也是此次习近平出访的关键一站。报道援引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明的话称,中国为推动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发挥了建设性作用。2015年7月,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达成,伊朗同国际社会互动增多,中国和伊朗的关系也面临重要发展契机。(聂峥 刘维靖)

(责任编辑:王炬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