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进成就中拉命运共同体

2014年07月24日 07:5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禹洋

  在巴西利亚部委行政区内,政府各部委的大楼沿着城市主干道整齐排列 经济日报记者 王宝锟摄

  习近平主席的“拉美之行”在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中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力推动金砖国家深化和拓展合作,提升中拉双边和多边关系。中国和拉美虽远隔千山万水,但双方都是新兴市场力量的代表,拥有诸多共同发展诉求。双方携手合作,必将谱写出“南南合作”的新篇章

  构建五位一体新格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拉美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代表,中拉双方有着众多的共同利益,相互需求不断加大,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不断提升。中拉不只是互为经济伙伴,更是政治、经济、人文、国际事务、整体合作等各个方面的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在双边和次地区层面的交流合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中拉双方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去年以来,共有10位拉美国家领导人访问中国;在国际会议等多边场合中,中国与拉美国家领导人也频繁接触。

  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中,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事务中密切合作、整体合作和双边关系相互促进的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打造中拉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

  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拉美研究中心研究员沈允熬表示,中国一向重视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拉美和加勒比是发展中国家较为集中的地区,中拉政治与战略互信的不断增强在推动双边关系迈上新台阶的同时,还将有助于提升双方的国际地位,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推动双方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解决热点地区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国际问题上携手并进。

  合作新框架指明方向

  中拉经济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经贸合作近年来成为推动双方关系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中拉同属发展中经济体,处在相似的发展阶段。拉美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是中国经济发展所需初级产品的主要供应方。中国则有拉美所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不断增长的市场,能够满足拉美国家转变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和发展制造业的需求。同时,中拉在资本供需上的差异,可以使中国投资在拉美地区大显身手。国家电网、中铁、华为等中国企业进军拉美,不仅有助于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同时也将助力拉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其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1+3+6”合作新框架。“1”是制定《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3”是贸易、投资、金融合作“三大引擎”;“6”是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六大领域”。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珍认为,关于合作框架内容的表述具体到了重点合作领域,这表明拓展中拉贸易已经不仅是双方的愿景,而且是脚踏实地的计划。“100亿美元中拉基础设施专项贷款,200亿美元专项贷款额度,5000万美元中拉农业合作专项资金,这些都有落实时间表和实施细节的计划,在指明合作方向的同时,更明确了具体目标。”

  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所所长吴洪英看来,“三大引擎”是中方基于拉美具体情况提出的倡议。她表示,拉美地区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地区,其发展水平、开放程度比较高,总体金融体系比较完善。中拉将在贸易、投资两大重点领域基础上,把金融合作打造成中拉合作的新增长点。

  全面合作迈上新台阶

  机制化建设是中拉整体合作的重要支柱。近年来,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或战略伙伴关系,并与南方共同市场、太平洋联盟、加勒比共同体等次地区组织展开积极对话。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共同宣布,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沈允熬认为,中拉领导人会晤是中国和拉美领导人的第一次集体会晤,在中拉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集体会晤是中拉关系从双边到整体,从国家间到地区合作的升级,表明在继续推动双边关系的基础上搭建一个整体合作的平台,已成为双方的共同愿望。”他说,中拉整体合作的平台建立后,将与现有的双边和次地区合作平台形成互补和互动,有力推动中拉关系深化发展。

  吴洪英表示,中国—拉共体论坛是中国与整个拉美地区建立的合作平台,人口加起来近20亿,GDP规模接近美国。这是世界政治经济领域的一件大事。“在论坛之初,双方已提出涵盖多方面、内容扎实的规划和措施,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努力方向。”吴洪英认为,中拉构建命运共同体,意味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将使双方的利益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敦促双方不断加深信任,互相帮助扶持。

  王珍则认为,整体合作机制的确立将促进多边和跨国合作项目的发展。“中国、巴西、秘鲁3国合作的铁路项目就是一个尝试。今后,在这一机制保障下,路上运河、跨国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将成为可能。”

(责任编辑: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