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意朦胧中,笔者被同伴的惊叹声和机舱里些许的躁动吵醒。透过舷窗朝下望去,飞机正贴着大不列颠岛的海岸飞行,一抹朝阳从天边显现,河流、道路、森林、村庄从浓雾中挤了出来。不多时,伦敦到了。然而不曾想到,这座城市给旅人的第一份见面礼,藏在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里。
在英国,地铁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具备的交通方式,它主要集中在某些大城市。伦敦地铁是其中广为人知且线路最为复杂的地铁系统,为伦敦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抵达伦敦后,笔者一行为了省事,没有购买交通卡,而是直接用信用卡贴卡支付。伦敦地铁2.8英镑(约合人民币27元)的起步价着实不便宜,在全球主要城市的地铁票价中也处于高位。
然而,抵达英国的次日,当结束一天行程于傍晚时分返回伦敦时,竟撞上了酝酿已久的地铁大罢工。这场罢工由英国铁路、海事与运输工会(RMT)组织,约1万名员工参与,为期5天,涉及司机、信号员、维修工等关键岗位,导致伦敦地铁大部分线路关闭,主要车站人去站空、一片萧索。这场罢工被英国工会认为是30年来最大规模的铁路罢工。他们提出罢工的必要性在于,薪资增长无法跟上创下40年新高的通货膨胀。据英国央行预测,由于能源价格攀升等因素的影响,英国今年的通胀率预计将超过10%。
罢工期间,除伊丽莎白线与地上铁维持有限服务外,伦敦地铁网络几乎全面停摆。最终,我们被迫改乘公交车返回住宿地,却又赶上晚高峰。伦敦的道路系统早在几百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就已定型,街道狭窄,因此地面交通在早晚高峰时段非常拥堵。面对大排长龙的路况,大街上的共享单车成了“紧俏品”,一车难求。
到英国的第四天,我们计划乘火车前往曼彻斯特。为了应对地铁停运,不得不更早起床,乘坐公交车前往尤斯顿火车站。车辆到达公交站台时,双层巴士的车厢里已经挤满了通勤者,带着三个大行李箱的我们面面相觑,心里已做好了乘坐下一趟车的准备。这时,司机回过头请求站在下层车厢的乘客到上层去,为我们挪出了一片空间,还有上班族起身为我们让座,让我们在“大罢工”中意外体会到了一些来自异乡陌生人的善意。
罢工所产生的影响难被忽视。由于地铁在伦敦公共交通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罢工对市民出行与城市秩序的冲击可想而知。由于此次罢工,近33年来首次出现仅20%火车线路运营的局面,严重冲击了通勤者和相关产业。据英国商会估算,单日罢工导致伦敦经济损失超1.2亿英镑,餐饮、零售、旅游等行业首当其冲。
此次罢工已是2022年以来伦敦地铁的第四次罢工。伦敦地铁频繁罢工的背后,折射出英国公共交通行业在通胀高企背景下的普遍运营压力。英国公共部门工资增速长期低于通胀,导致“实际收入缩水”。英国工会联盟(TUC)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5年间,地铁工人实际工资下降15%,而同期生活成本上升50%。
但对此,相关经营单位早已深陷长期收支失衡的泥潭而无力解决。一方面,伦敦地铁的日常运营支出并不低。特别是其部分线路建于19世纪,老化基础设施需巨额维护费用。另一方面,相关投资明显不足。据独立机构“公共政策研究所”的报告,英国过去10年对铁路与地铁的投资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远低于欧盟1.6%的平均水平。
此次伦敦地铁工会代表员工向雇主提出至少加薪7%的要求,但雇主仅同意在员工接受工作方式改变和裁员的前提下提供2%—3%的涨幅。政府与工会之间的薪酬谈判分歧明显,公众对此意见不一。民意调查机构YouGov调查显示,对本次罢工行动,37%的受调查者表示支持,而45%的受调查者持反对意见。
伦敦地铁的困境也是英国经济提振乏力困境的缩影。那些深埋地下的轨道,既是工业文明的骄傲遗产,也成为当下社会裂痕的见证。
当笔者一行准备离开伦敦时,此次罢工风波已暂告一段落,伦敦地铁也已陆续恢复运营。但伦敦交通局与工会的博弈仍在继续,由于双方立场难以调和,后续的谈判依旧可能破裂,罢工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如何让“伦敦持续运转”,依然是一道难度很大的考题。(作者:刘春沐阳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