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繁星闪烁。在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的华清宫景区九龙湖畔,随着旁白声响起,舞剧《长恨歌》拉开帷幕。
以山为幕,以水为台,万星闪烁的梦幻骊山、熊熊燃烧的湖面火海、精致华丽的舞美妆造……在隐蔽式折叠LED屏、山体星空特效、水下升降舞台等技术加持下,现场3000多名观众沉浸在65分钟的表演里,演出结束,掌声经久不息。
“在湖边看演出,有风、有水、有故事,太舒服了。”来自成都的游客白菲说。
据统计,作为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自2006年首演以来,已累计演出6500余场,接待观众1290万人次,创收超30亿元,成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长恨歌》每日演出4场,第4场结束时已至凌晨1点多。因为时间晚,一些游客会选择在当地食宿,这对发展夜间经济有很大促进作用。”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冯超介绍。
文旅演艺是地方文化历史的凝练书写和诗意表达,也是撬动文旅市场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临潼区把发展文旅产业摆在首要位置,深度挖掘人文历史精神内涵,运用数字化等科技手法,持续推动《长恨歌》《复活的军团》《12·12》《秦俑情》等大型沉浸式精品演艺焕新升级,放大规模集聚效应。截至10月8日12时,临潼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总计接待游客62.23万人次。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文创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各主要景区内的文创店成为游客热门打卡点。秦俑造型的象棋、印有饕餮纹的保温杯……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创店里,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让进店游客爱不释手。
“这款‘兵猫俑’萌态可掬的造型给人带来治愈感,触动了年轻人的心。”来自湖南的游客陈潇表示,这次来看兵马俑,她买了好几款文创产品。
“作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创设计的创新之作,这款‘兵猫俑’系列挂件玩偶,巧妙地将秦代兵马俑的威严甲胄、铠甲等标志性文化符号与猫咪的灵动圆润体态、萌态可掬神情相融合,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化产业部设计师白墨介绍,通过“严肃+可爱”的强烈反差,赋予文创产品鲜活的生命力与亲和力,让沉睡千年的文化基因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魅力。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国庆中秋假期接待游客超44万人次,‘兵马俑象棋’‘秦小七’‘兵猫俑’等多款产品受到了游客追捧。”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化产业部副主任郭雪梅介绍。
近年来,陕西省深度挖潜历史、生态、民俗等文化资源,持续升级文旅产品与业态。作为全国首批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双节期间,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场景营造、演艺升级与科技赋能,为游客打造兼具文化深度与互动趣味的盛唐游历体验,日均客流量达8000人次。
在南门、福街、秀场等区域,构建了沉浸式场景氛围空间,红色、黄色的枫叶布满街区。演艺内容同步升级,新增全场NPC大巡游,才子佳人、长安名仕、西域商贾等近百名NPC演员踏歌而行,与游客互动、共舞。快闪舞蹈《长安秋颂图》演绎秋日丰收诗意;《月圆人安好》融合“嫦娥”与“玉兔”翩然飞天,洒下美好祝福……通过“文化+场景+科技”的融合模式,进一步活化唐文化IP,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同时为假期文旅消费注入新活力。
依托文旅科技创新趋势,街区同步升级多个科技体验项目。如与华为联合打造的 “唐潮工坊·AI旅拍”,可基于街区唐代建筑、独特场景与文化IP,为游客生成个人微短剧或静态旅拍图;“中华图志·上元长安”影视级VR体验,能让游客“穿越”回千年前的上元灯会;“云游长安—大唐居民身份证”则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游客可领取寻宝、赶考等互动任务,还能查询打卡点、美食与演出信息,提升游玩便捷度。
双节期间,陕西省精心策划推出国庆中秋假期文旅主题活动946项2536场、秋季旅游线路102条、文旅惠民措施109项,统筹发放文旅消费券4080万元。
针对假日客流高峰,陕西省文旅厅联合省文物局指导重点景区实施“限量、预约、错峰”基础上的“扩容+延时”措施。其中,陕西历史博物馆10月1日至8日接待量由1.4万人次增至1.75万人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10月1日至7日接待量由6.5万人次提升至7.8万人次。
目前,陕西省已构建“景区为点、度假区为片、街区为线、线路为网”的全域旅游体系,拥有A级景区598家、省级及以上度假区34家、旅游休闲街区19家。线路方面,推出49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条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精品线路、6条“追寻红色足迹”主题线路,并优化拓展去年火爆的“三秦四季·秋意胜景”10条乡村线路,实现全域覆盖、全季可游。(经济日报记者 雷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