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在唐代壁画中意指宴会,现代语境里代表着办理某些业务的机构。而今在敦煌,“局”则被赋予了新内涵——连接古今、融合文化与生活的创新空间。
敦煌书局、敦煌印局、敦煌食局,如同3把各具特色的钥匙,以文脉传承、特色创意、人间烟火的生活浸润,通过全新的方式让高悬于窟壁、尘封于经卷的敦煌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文脉绵延
漫步于党河风情线妙街,最引人驻足的莫过于静静伫立在河岸边的敦煌书局。
“一‘最’在于融入了无处不在的敦煌元素装修风格;二‘最’是全国首家以敦煌为主题的书店;三‘最’在于敦煌工美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初研发产品数量之多,至今仍流通于市面两三千个文创产品。”敦煌工美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何慧敏以3个“最”概括了敦煌书局的特色亮点。
踏入书局,读者购买的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张通往千年文明的门票。这里的设计元素全部取材于敦煌壁画,从外观到内景,从图案到色调,无不彰显着敦煌的美学基因。
书局二楼的藏经阁参照莫高窟第16窟、第17窟采取“窟中窟”形式。第17窟,即闻名于世的藏经洞,而书局的这一空间,目前收录了1200余册敦煌遗书影印版,成为全国首家拥有最全敦煌书籍的“纸上窟”。
“为了拉近读者与敦煌遗书的距离,我们又设计了一个‘阁中阁’。”敦煌书局店长马瑞说,这里收藏了一些发行量极小、市面上难以寻迹的珍贵敦煌遗书,供读者研读学习。
书局开业之初,就从500多家出版社收集了2100多种25000多册敦煌主题书籍,其中70%以上的书名中都带有“敦煌”二字。这些书籍按照敦煌概论、敦煌史话、敦煌壁画、敦煌藻井、敦煌飞天、敦煌乐舞、敦煌雕塑、敦煌书法等一一分类陈列。
来自河北的大学教师吴英走过二楼的玻璃栈道时,被地面上“这不是书,这是敦煌文化的海洋”“这不是书,这是敦煌文化的土壤”的文字所触动,感慨道:“这不只是一家书店,是原来的历史时光。”
书局的面世,源于原敦煌文旅集团董事长孙晓强的坚持。起初,于西北小县城打造大规模书局并不被看好。“书局是秉承向弘扬敦煌文化参与者致敬的初心,以历史的责任担当和特有的敦煌情怀筹建打造的。”孙晓强说。
何慧敏仍清晰记得2022年5月那个感人的早晨。八旬高龄的胡春生老先生来到书局门口,用纯正的敦煌话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敦煌人,写了一本书叫《敦煌情缘》,想把我的书免费捐赠给你们。”
讲述这件事时,何慧敏一度哽咽。“胡老先生听力下降,话音很高,在场的人都感受到了他对敦煌的热爱。”正是这样的小事,让团队坚信他们所做的事是值得的。那个暑期,书局突然火爆起来,游客纷至沓来。
今天的敦煌书局,本质上是面向公众的开放式“现代藏经洞”。书架设计隐含着洞窟的层叠与深邃感,灯光布局营造出专注而宁静的阅读氛围。游客或学者在此的每一次翻阅,都不只是消费行为,更是一场与古代先贤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
在这里,不仅可以触摸敦煌经卷的温度,还可以在敦煌遗书中,畅享千年的盛世繁华,品味1900咖啡和独一无二的文创故事。
截至目前,敦煌书局累计参观人数已超32万人次,成为集敦煌字画、文创、咖啡、文化活动于一体的高颜值复合型现代生活美学空间。当飞天壁画跃入书页,千年的风沙都化作了墨香。
独具创意
如果说敦煌书局是敦煌初体验,那么敦煌印局更以“沉浸式”方式将体验引向深入。
与书局相隔千米的敦煌印局,由闲置了十几年的自来水清水池改造而成。这座形似蒙古包的建筑里,陈列着4000余枚精心设计的敦煌特色印章,以“印”为切入点,让游客通过“集章打卡”这一颇具仪式感的方式,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
走进印局,负一楼传来的铃铛声引人探寻。声音来源于印章装置墙——印局深度体验设计引流的关键所在。五颜六色的彩砂小球装满朱砂红、青金石等敦煌色,游客拉下印章时,小球起落,“叮叮当当”的铃铛声汇成悠扬驼铃。
九色鹿、飞天、三兔共耳、藻井……莫高窟壁画的精彩片段,经现代设计浓缩于方寸印章之上。朱砂红、青金石、姚黄等敦煌色组合盖出的彩色套印,更让壁画图案活色生香。
北京到敦煌2330公里、喀什到敦煌1500公里……印局的200个地标印涵盖各地到达敦煌的距离。而百福印、百财印因融入了藻井等敦煌图案,显得更为独特传统。
除了300个免费印章,游客还能体验多彩敦煌色的彩色套印,以及地名印、凸版印、丝网印等。印章不仅可以印在集章册上,还可以“印万物”,T恤、帆布包等都可以成为文化的载体。
“‘360行,行行有敦煌。’每一枚印章的基因都是敦煌文化。”敦煌印局设计师姚彦蓓说,“我们以‘一物生万变’的理念,围绕敦煌文化这一核心内容进行再创作。”
盖印章、做手作、品一杯带有敦煌味道的咖啡……在这里,时间慢了下来。生活的烦恼,在这一刻被治愈。
这种亲手参与创造的体验,使文化从被动的“观看”对象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过程。在追求效率的数字时代,敦煌印局反其道而行之,以“慢社交”的方式,出人意料地俘获了年轻群体的心。
数据显示:2024年,在敦煌印局参与集章活动的游客中,18岁至35岁的年轻人占比高达77%,颠覆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的刻板印象。集章活动不仅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更显著提升了面对面社交的互动频率。
在印局的茶饮空间,调饮师张巧芬正用茉莉茶汤底和米酿,精心调配“茶酒论”茶饮。“这款新茶饮的创意来自莫高窟藏经洞文献《茶酒论》的记述。”她一边制作一边向游客讲解,“通俗来说就是关于茶与酒的辩论赛。”
西域葡萄、鸣沙山下杏花林、鸣沙暖阳、壁上观春、罗布麻茶……印局茶单上的每一款茶都诠释着“一杯可以阅读的茶”的内涵。而在咖啡空间,敦煌1900咖啡在保留咖啡本身醇厚与香气的基础上,研制出桃花拿铁、杏皮茶美式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种,通过敦煌特色的拉花图案,形成味蕾与文化共舞的品质体验。
“对于文创公司来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点小心思、小巧思。”何慧敏说,创意是敦煌印局最珍贵的财富,也是游客最看重的价值所在。
随着越来越多人涉足敦煌文创行业,何慧敏坦言:“有竞争才有动力,行业才能向前发展,百花齐放更有利于弘扬敦煌文化!”所有的文化与创意,都会落入敦煌独特的人间烟火中,将这穿越历史的鲜活和温暖表达得淋漓尽致。
烟火千年
当暮色笼罩莫高窟和鸣沙山,敦煌城东南角的夜市灯火渐起。
由红墙绿檐的仿古楼阁构成的敦煌食局,集敦煌非遗美食、特色小吃于一体,已成为沉浸体验美食与文化的新地标。
一层市井烟火缭绕,敦煌本土的羊肉粉汤、胡羊焖饼阵阵飘香;二层雅集意趣盎然,陕西肉夹馍、新疆烤包子的香气与烤羊肉的气息交织。廊桥下,手持杏皮水的游客凭栏驻足,欣赏中庭舞台上的敦煌乐舞表演。
在古色古香的“钟家精糕”档口,51岁的马桂兰正用精糕制作莫高窟九层楼的造型。从一辆三轮车的地摊到亭台楼阁的档口,28年的时光,马桂兰见证了一脉烟火从市集到“食局”的历程。“食局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游客来打卡拍照,我们在景区里工作,心情都是美美的。”马桂兰说。
关于敦煌夜市的记忆可追溯至1983年。那时的驴肉黄面摊、杏皮水车,用质朴的滋味串联起丝路旅人的味觉乡愁。随着摊贩汇聚成“名吃广场”,敦煌味道逐渐声名远扬。
今年的改造升级,让这舌尖上的体验完成了一场时空对话:唐代壁画中的建筑元素被巧妙转化为廊桥勾连的立体空间,水电燃气、消防排污等系统的全面更新,让千年烟火气融入了现代文明的温度。
敦煌文旅集团沙洲夜市景区运营管理公司经理王晶伟说:“食局名称中的‘食局’二字,本身便藏着跨越时空的巧思。文献记载,古代官署设有掌管膳食的‘食局’;而今,‘局’字在网络语境中自带社交属性,与‘食’结合,既呼应敦煌‘书局’‘印局’系列文化品牌,又暗合年轻人‘组局吃饭’的潮流。”
每天清晨6点,吴彦龙都会去市场挑选最嫩的牛肉,回来绞碎后浇上菜籽油锁住水分。醒面、制作面皮、备货……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后,他前往敦煌食局的档口开始售卖沙葱牛肉饼。旅游旺季时,档口前更是早早就排起了长队。
吕菊玲和丈夫刘军10年前从婆婆那里接过熬制杏皮水的技艺,如今也已入驻敦煌食局。“我们不仅卖美食,更在讲述文化。”吕菊玲说,他们在原来只有杏干、杏皮熬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加入了海棠果、山楂、枸杞,口味更加丰富。随着女儿刘佳慧的加入,印有敦煌壁画元素包装的茶饮包、便利杯也新鲜出炉。
作为能容纳近千人同时就餐的复合空间,敦煌食局的突破在于“场景重构”。二层开放式餐区与飞天彩绘穹顶相映衬,仿石窟设计的包间内,壁画灯影摇曳;NPC(非玩家角色)身着唐装汉服穿梭其间,逢节庆时更化身“丝路商队”,与食客互动。
“过去游客逛夜市多为‘吃完即走’,现在他们在食局拍照打卡、参与活动,平均停留时间延长了1.5个小时。”王晶伟说,食局开业首月带动周边民宿预订量增长30%,成为激活夜经济的引擎。
对于敦煌食局的运营者、有多年餐饮经营经验的陈家辉而言,敦煌食局不仅要满足游客的味蕾,还要有感官上的认同,更要提供情绪价值。“只要游客感受到‘吃的不是食物,而是文化’,就是成功。”
当月光照亮食局飞檐下的铜铃,麦香混合着香料的芬芳在夜空中升腾,穿越千年的炊烟已化作更具韧性的文化纽带,在杯盘的碰撞声中,续写着人间烟火与文明交融的文化自信新篇章。“越来越多的人来敦煌、喜欢敦煌文化,就是我最大的心愿。”马桂兰说。
让静止的历史遗迹继续它从未中断的文明之旅,对于每一个入“局”之人而言,心愿何尝不是如此呢?(作者:赵 梅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