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碑屹立照千秋
“爷爷,您和先烈们用热血守卫的这片土地已经焕然一新。如今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近日,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之孙马继志来到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参观,他在大型油画《靖宇将军殉国》前久久伫立、感慨万千。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因革命需要,他离开家乡,留下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1932年,杨靖宇受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1940年2月,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五昼夜后,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壮烈牺牲。敌人好奇到底是什么让杨靖宇坚持了这么久,便残忍地剖开了他的腹部——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杨靖宇将军生前说的这句话至今依然振聋发聩。“爷爷与东北抗联将士们爬冰卧雪、向死而生,他们心中始终有坚如磐石的信仰,始终追着那份信仰一直在奋斗、一直在拼搏。虽然没有看到胜利的那一天,但是他们坚信,理想一定会实现。”马继志说,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浴血奋战14年,矢志不渝,救亡图存,挺起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脊梁。
马继志从小在爷爷的英勇事迹教育下长大,年少时便梦想着能像爷爷那样穿上军装,保家卫国。后来,他曾参军入伍,在一次作战中负伤,“军人的使命就是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这与东北抗联将士精神一脉相承”。他说,东北抗联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经济日报记者 马洪超)
烽火家书映丹心
在湖北省红安县的档案馆内,珍藏着红安籍老红军张天伟在抗战时期所写的11封家书。展读这些泛黄的信件,字里行间充溢着家国情怀,眼前浮现出一个怀揣拳拳报国心的有志青年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的场景。
1938年7月,张天伟致胞兄的信中这样写道:“现在国家的人民都是团结一致的……最后的胜利定属我们。”“这封信对我触动很深,那时抗战还未胜利,爷爷就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张天伟的侄孙张龙源已是古稀之年,谈起这封信,仍难掩激动。
自1927年参加革命以来,张天伟亲历黄麻起义、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这些写于1937年至1942年的家书,是他随部转战陕西泾阳、甘肃庆阳及在延安抗大求学期间,在激烈的战斗和紧张的学习间隙,寄予家人的一片赤子心声。
在血火交织的岁月里,张天伟不仅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对家人殷殷垂念。1938年,张天伟给母亲的信中说:“母亲大人千万不要担我的心,我在外是忠心(的),为国家为民族而努力工作。”
“爷爷在我心中,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也是一个侠骨柔情的人。”张龙源说,每当重温这些信件,他总会想起爷爷的教诲,要发扬革命传统,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烽火岁月中,这些珍贵的家书被张天伟的母亲用牛皮纸仔细包好,藏在老屋的瓦片下。20世纪70年代老屋翻修,才让这段尘封多年的记忆重见光明。2019年6月,张天伟家书入选首批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爷爷的精神深刻影响着我。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写文章,争取为继承和弘扬红色精神作出一点贡献。”张龙源说。(经济日报记者 王明昊)
英雄魂铸英雄连
“能成为五壮士连的一名士兵,是我人生中最骄傲的事。”在河北涞源,退役军人张国成回忆起自己的军旅经历,语气坚定。身形高大、穿着朴素的张国成十分低调,但每每谈及自己的“老单位”——英雄连队狼牙山五壮士连,整个人都透出掩饰不住的自豪。
1941年9月,狼牙山五壮士以血肉之躯与日寇殊死搏斗,击退敌人多次进攻,为部队和群众赢得转移时间。弹尽粮绝之际,他们纵身跳崖,谱写了抗战史上可歌可泣的一幕。
为纪念这一壮举,部队为当初5位战士所在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授予“狼牙山五壮士连”荣誉称号,几经调整沿用至今,成为全军英模部队。
“在部队里,能进这个连队,说明你是最优秀的一批人。”张国成说,“我们晚上训练到12点,每次比赛都扛红旗,从来没输过。因为我们是英雄的连队,再累也要坚持下来。”
张国成记得,新兵入连首课就是参观连队荣誉室,学习狼牙山精神。“5位战士跳崖前用石头和身体与敌人斗争到最后,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守,让我特别感动。他们舍生取义的胆量、忠诚无畏的情怀,让我发自内心生出敬意。”
直到今天,连队每年都在9月25日举办纪念活动;每天晚上点名时,队里会首先呼点五壮士的姓名,全体官兵集体答到,仿佛英雄从未远去。
退役后,张国成仍然把五壮士连的精神视为人生准则。“在面对困难时,总会想起连队里传下来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鼓励我在绝境中决不退缩。”
狼牙山脚下,清风吹过。狼牙山五壮士留下的荣誉,早已化作责任与信念,在一代又一代军人的血脉里延续。(经济日报记者 李一凡)
矢志不渝为家国
近日,陕西省颁发了321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向抗战老战士、老同志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在渭南安享晚年的99岁抗战老兵胡振华就是其中之一。
胡振华,1926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定县(今河北省定州市),曾在晋察冀军区的白求恩学校学习,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聊起那段战斗岁月,老人依然记忆犹新。“我的干哥还有三叔,都是被敌人刺死的!敌人太残忍了,我要当兵去报仇,血债必须血偿!”胡振华声音颤抖地讲述着。
1941年,新婚不久的胡振华身穿短裤单衣追上队伍,奔赴太行山区,因年龄小被选派至晋察冀军区的白求恩学校学习。经过一年半的学习,胡振华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和平医院,在这里,胡振华和战友无数次举起简陋的手术器械,为肢体严重坏死、感染、危及生命的伤员截肢。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回忆起那一天,胡振华浑浊的双眼骤然明亮:“开会,庆祝,大家伙儿都举起拳头,跳啊,喊啊,太高兴了!”
随后,胡振华随部队转战张家口、石家庄、北平、太原,部队番号几经更迭,最终整编为68军204师。他坚守岗位、救死扶伤,守护着战友的生命。后来,胡振华随部分部队转隶,将战场上的坚韧铺展在祖国的建设宏图里。从青藏公路的冰原冻土到首都顺义机场的繁忙工地,再到渭南公路局医院,他始终不忘一名医生的初心和使命。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好生活!”回忆过去的峥嵘岁月,畅谈如今的幸福生活,胡振华感慨万千。(经济日报记者 雷 婷)
坚定不移跟党走
“1945年6月6日,我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的家中,99岁的抗战女兵史素华忆起往事底气十足。尽管她年事已高、记忆模糊,但这个日子永远刻在了心底。
1926年,史素华出生在河北省滦南县一个贫苦农家。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实施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她所在的村庄被日军扫荡。“我的父亲被日军杀害,母亲因感染病毒不久后离世。”亲眼目睹家园被毁、亲人遇害,年幼的史素华悲痛万分,早早立下抗日的决心。
由于性格爽朗、能说会干,史素华18岁那年就当上了村妇女救国联合会主任。“妇救会的工作任务很重,白天到前线送水送粮、转运伤员,晚上在后方纺纱织布、缝衣做鞋。”尽管如此,史素华却从没喊累叫苦,总是动员村里的妇女群众:“前方的抗日战士都是咱们的亲人,我们要做好后勤保障,别让他们挨饿受冻。”
1945年6月,史素华参加八路军,并光荣入党。“从入党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了准备,一切服从党的安排,为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说到这里,史素华目光炯炯。
此后,史素华离开家乡,跟随大部队辗转南北,先后在华北冀东军区第十三和第十四军分区的供给和卫生机关工作,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
1946年,史素华与丈夫贺珍结成革命伴侣。随夫转业到江西后,她在这片红土地上扎下了根,一待就是60余载。如今,史素华常给来看她的志愿者们讲抗日故事。“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事,就是听党话、感党恩,坚定不移跟党走到底。”史素华说。(经济日报记者 刘 兴)
难忘军民鱼水情
1922年生于山西省崞县(今山西省原平市)的郭效远,1939年底加入八路军120师警备6团,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44年入党,1963年离休。如今虽逾百岁,抗战时的点滴仍刻在他心间。
“1942年初冬,雁北冰雪满地,部队却无冬衣。”郭效远回忆,当地抗日政府动员老乡卖羊毛,可部队没裁缝,乡亲们便齐上阵,男人们用小棍把羊毛打绒,妇女们徒手将羊绒拍成衣形,塞进两层单衣缝合。有的老乡心疼战士,从家拿出舍不得用的破旧布头缝进去,让冬衣更暖更结实。“部队常转移,一件冬衣要麻烦好几处乡亲,薄薄的羊绒衣里,裹着的全是老乡们的心血。”
同年的一个行军夜,郭效远感冒晕倒,老乡用毛驴将他驮到医疗所。病愈归队前,房东大叔大婶挨家凑白面、去野外挖野菜,还拿出仅有的鸡蛋,给他包了一碗饺子。那碗饺子的滋味,郭效远记了一辈子。
1945年春,部队北上大青山开辟根据地,供给处主任杜杰英奉命率队送补给。“从偏关到目的地五六百里,需经敌占区,行至中途,他们遭敌骑兵包围。杜杰英指挥大家拼死护住物资。”郭效远告诉记者,从拂晓战至下午,终因敌众我寡,全体人员牺牲。
让他记忆犹新的还有老乡郭应舟。1945年8月,攻打绥远城时,部队因敌增援需撤退,郭应舟挺身而出,用机枪压制敌军掩护战友,自己却壮烈牺牲。不久之后,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战士们含泪欢呼——“英烈们的血,没有白流”。
“和战友们一同出生入死的那些日子,为国家为民族而战的那段经历,虽苦虽难,但却是我数十个春秋中最难忘的日子。”郭效远说,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军民情与英烈志,希望后辈们能牢牢记住,并延续下去。(经济日报记者 梁 婧)
红色血脉代代传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堡垒村”,在抗战初期就建立了党组织,也是支前模范村。今年95岁的王克昌便是其中一员,18岁那年,他便加入支前队伍,推着小车穿梭在炮火间,送水、送药、转移伤员。但每当人们让王克昌老人回忆拥军支前的场景,他总摆手说:“和钢八连对咱村的贡献比,俺这算个啥呀!”
1944年1月24日清晨,盘踞在李庄、大哨等地的日伪军共计1000余人,向岌山区朱村及周边据点发动突袭。驻守在沭河东岸的八路军115师3营八连闻讯后,立即紧急集合,火速奔赴朱村,投入保卫村庄的战斗。
经过6个多小时的激烈交火,八连战士顽强抵抗,最终使敌人在增援部队掩护下仓皇撤退。八连虽然取得战斗胜利,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24名战士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战后不久,朱村群众将一面锦旗送至连队,以表达对八连英勇事迹的敬意与感谢,“钢八连”的称号由此广为传颂。
81年来,每逢大年初一,王克昌总会带领全村人,手捧刚出锅的第一碗热饺子、怀揣素雅鲜花,齐聚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前,静静悼念在朱村保卫战中壮烈牺牲的烈士。悼念过后,大家还会通过视频连线,与千里之外的钢八连战士互道新春祝福,让跨越山海的军民情谊在岁岁年节里愈加深厚。
朱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王克昌却闲不下来,他在朱村红色文化纪念馆担任了兼职讲解员,向党员干部和青少年讲述朱村的革命历史与钢八连的英勇事迹。“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越是这样,越不能忘记党的恩情。我把这段红色历史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铭记那段光辉岁月,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沂蒙精神,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王克昌说。(经济日报记者 崔 浩)
热血豪情今犹记
“越来越兴奋,越来越激动。”家住辽宁沈阳的95岁程茂友,这几日心中有一份特殊的期待:9月3日,作为抗战老兵,他将参加在首都天安门举行的盛大阅兵式。
程茂友的家乡在河北遵化,地处冀东地区。从记事起,他就目睹了日寇烧杀抢掠的暴行:父亲和大哥先后遭到日本鬼子严刑拷打,父亲不幸去世,大哥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发生在1941年的“潘家峪惨案”让程茂友记忆犹深:“潘家峪村离遵化不远,腊月二十八,乡亲们正准备过春节,鬼子包围了村子。全村1700多人,有1200多人惨遭杀害……”
饱受日伪蹂躏的冀东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武装抗日斗争:挖地下暗道、建立秘密联络站……潘家峪侥幸逃过一劫的小伙子们参加了八路军,战士们在枪托上刻下死去亲人的名字,抱定“誓让鬼子血债血偿”的决心,打起仗来十分勇敢。“当时连像样的枪都没有,可为了打鬼子,乡亲们不怕死!”程茂友说。1945年2月,15岁的程茂友毅然参加了八路军,同年光荣入党。和许许多多的冀东儿女一样,程茂友拿起武器为抗击日寇、保卫家园而战。
后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程茂友感觉一下子从黑暗中走到了阳光地儿。“大家蹦高欢呼啊,有的放鞭炮,有的敲盆,那个高兴劲儿!”程茂友说。
抗战胜利后,程茂友随部队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离休后,程茂友心系国防教育,长期担任多所地方高校的“红色思政课辅导员”,坚持宣传中华民族的斗争史,传承红色基因。
“和平来之不易啊!我们要永远记住那段历史,才是对无辜遇难的百姓、英勇牺牲的战友最好的告慰。”程茂友说。(经济日报记者 孙潜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