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潜力和韧性所在,对稳定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8部门印发实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要求发挥监管、货币、财税、产业等各项政策合力,拿出更加切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加快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一套政策“组合拳”正在推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这个顽疾。
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何有效畅通融资渠道、增强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是帮助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一问题。2024年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摸清小微企业需求、引导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小微企业,取得了积极成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各地依托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累计走访超过900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银行对“推荐清单”内经营主体新增授信23.6万亿元,新发放贷款17.8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比32.8%。
下一步,应充分借鉴本次政策出台后各地的实践经验,通过“三个齐发力”,化解小微企业“找不到”与金融机构“信不过”的双向难题,优化金融服务流程,打好政策协同的“组合拳”。
其一,供需两端齐发力,在“找不到”与“信不过”间搭建桥梁,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问题。用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摸清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自身信用、资金需求以及面临的融资难题,让银行便于从海量小微企业中精准识别,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供给扩容机制。例如,江西抚州多部门联动,依据“合规经营、固定场所、真实需求、信用良好、用途合规”5项标准筛选企业,将“申报清单”转化为具有高可信度的“推荐清单”。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创新“金融+基层网格点”模式,组建1个网格工作小组、14个片(园)区,形成“1+14+N”网格宣传队伍,对园区内小微企业开展“网格化走访对接、地毯式融资摸排”,为小微企业提供“政策解读+需求摸排+融资对接”的一站式服务。
其二,线上线下齐发力,打通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最后一公里”。加强线上审批智能化功能应用,推进政策查询、风险评估、审贷建议等功能一体集成。简化线下申请流程,让企业通过扫码等方式快速完成需求发布、认证、注册等相关环节,推动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高效流动。例如,工商银行打造智能风控助手,光大银行上线AI“授信调查智能报告”,通过智能化手段快速分析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推进贷款审批智能化,极大缩短了人工审核时间。
其三,多方政策齐发力,加快推进《若干措施》落实落地,发挥监管、货币、财税、产业等各项政策合力,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落实落细小微企业贷款差异化监管政策,发挥大型商业银行金融“压舱石”作用,针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成本高、收益低等特点,既要做好信贷投放,同时要加强风险防范,加大首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法人类贷款、民营类贷款投放,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构建形成适应其特点的产品服务体系。完善融资增信机制,加大对信用状况良好的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做好小微企业贷款到期接续支持,科学合理拓宽押品范畴,创新丰富信贷产品。(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现伟 王皓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