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有哪些目标和亮点?一起来了解。
《实施方案》提出,以田块平整、通水通路、提升地力产量效益为基本标准,合理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投入标准。统筹开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将建设重点放在田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称:“这个方案可以说它的突出亮点,一个就是系统性很强,第二个可以说方案就是各个地方建设管理高标准农田的一个实施手册,所以说它的实用性也非常强。”
《实施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2.8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4.5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亿亩。
《实施方案》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依据区域资源禀赋、耕作制度和行政区划等,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分为7个区域。提出了加快完善农田灌排设施、着力提高灌溉保证率、突出田间设施现代化配套升级、加强水平梯田改造建设等不同的侧重点,通过补足短板弱项,打开粮食增产空间。
李国祥称:“这几年,东北地区实际上出现了涝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重点完善了农田的灌排设施,这样针对性就非常强了。其他地方,好比南方地区,最主要的就是由于山地比较多、丘陵比较多,土地细碎化,小块田地比较多,我们怎么实现小田变大田,在这个基础上怎样提高防御暴雨能力?这里面实际上内容非常有针对性,也非常具体。每一个地方的建设重点,我们通过分区建设,可以让高标准农田在生产力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那么,高标准农田建好以后,如何实现长期的管护利用呢?对此,《实施方案》也有进一步明确。
李国祥称:“我们看到这一次《实施方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运营管护主体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实际上我们让最基层的政府乡镇来进行管护,各个地方实际上可能又不太一样,还要探索出自己的运营管护模式。管护当中,如果出现耕地或者高标准农田损坏,如何来追究责任,实际上它也都有明确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