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淮大地感悟“和”之道

2024-11-08 08:37 来源:新华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单晓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在江淮大地感悟“和”之道

2024年11月08日 08:37   来源:新华社   

  长江边的一条小巷,虽窄然宽,各“让三尺”开人间大道;

  淮河旁的一碗清茶,沁人心脾,话家长里短解邻里纷扰;

  黄山下的一面古墙,削去墙角,“退一步”创天地万丈……

  中华文明在江淮大地留下徽风皖韵,一个“和”字笔墨浓郁,连接古今,浸润山河,温暖人心。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来到安庆桐城市六尺巷。总书记指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江淮大地上“和”之道绵延不绝。

  和,有“形”有情 

  又是一个秋阳灿烂的周末,斑驳树影投进六尺巷,这条百米窄巷游人如织。导游举着小旗,向四方游客讲述张吴两家的礼让故事。

这是2024年10月17日拍摄的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相传清代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地基纠纷,给张英写信求助。张英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后来,张家主动让出三尺地基,吴家深受触动亦退让三尺,从而形成六尺巷,成为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

  今年以来,张氏、吴氏家族文化陈列馆在六尺巷的青砖宅院内开展,两家一巷的丰富史料经全息、动画等新技术生动再现。院内还设有中华礼让文化、廉洁文化陈列馆,迎来“观展潮”。每到周末,六尺巷日均客流超过2万人。

  和,正如此有“形”。

  走进黄山市黟县西递镇,不少游人站在一座名为“大夫第”的徽派建筑前,双手抚摸墙角——它被人为地削去部分、形成斜切面。

  这也是一段“和”的美谈。清代道光年间,开封知府胡文照在修缮祖居时,考虑到行商走贩拉货挑担不易,主动将处于闹市的正屋墙角削去三分、侧门墙界后退半米,并在门额题写“作退一步想”。2020年初,黟县集中资源将“大夫第”修旧如旧,恢复了“九思堂”的名号,在大厅悬挂了四副诠释“作退一步想”内涵的楹联。

  聚拢来是烟火气,摊开来是人间情。

  熏黑的老虎灶、浸透茶色的茶壶、缺棱少角的八仙桌……走进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这座千年古镇内,大街小巷茶馆林立,茶香氤氲、人声鼎沸。

  当地不产茶,为何有饮茶传统?多年来,濉溪县深挖临涣古镇饮茶的起源。原来,这里毗邻运河、商贸繁华,南来北往的旅客带来了饮茶之风,饮用的多是茶梗,并称之为“棒棒茶”,茶客们习惯端着大碗茶说事评理解纠纷。后来,临涣镇将“饮茶议事”的民间调解文化连同古镇一起原汁原味地保护起来,为此设立专门的协会。

  从烟雨徽州到黄淮平原,不一样的地形气候,不同的方言食俗,一个可看可感、可行可品的“和”字不约而同。

  和,耐人寻味 

  “在这方寸之地,我们心灵相连……”10月30日,“我和我的祖国”安徽艺术思政大课开讲,由安徽艺术学院师生排演的朗诵歌舞节目《窄巷宽心》赢得全场掌声,延伸着六尺巷的精神长度。

2024年11月2日,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游人如织。新华社记者 陈诺 摄 

  如今的桐城,随处可见“六尺巷”:街头墙壁上画着礼让故事,社区张贴“让三尺”的诗句;当地面向群众开展六尺巷典故系列微宣讲千余场次;反映六尺巷故事的书籍、戏曲、影视作品推陈出新,有的亮相春晚,有的远渡重洋……

这是2024年11月2日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口“礼让邮局”拍摄的剪纸作品。新华社记者 陈诺 摄 

  11月2日,六尺巷尾刻有“礼让”牌坊附近的一家书画摊前,游客正排着长队,争相购买写有“让三尺”字样的折扇;巷口的“礼让邮局”里,礼让文化的文创产品热销,安庆市级非遗项目桐城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薛海霞正和同事制作六尺巷剪纸,她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六尺巷的精神也可以被游客‘带回家’。”

  和文化,如今正在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令人回味无穷。

  皖南正值晒秋,金黄的玉米、鲜红的辣椒等多彩农作物组成一个“和”字,“晒”在西递。几乎每天晚上,大型水幕光影秀《西递传奇》在村口上演,“大夫第”古墙裁直为圆的故事屡屡成为主角。

  黟县与高校组成理论研究专班,深挖“作退一步想”文化内涵,举办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推广“徽州楹联匾额制作技艺”等体验活动。黟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程丹告诉记者,他们正打造“作退一步想”研学旅游主题线路,并打算通过微电影、微短剧等,让“和”字留在楹联之上、画板之中、聚光灯下。

  2024年3月29日,淮北大鼓艺人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沈家大院茶馆为茶客表演。新华社记者 傅天 摄 

  “大鼓一敲开了言,我给客官唱一段……”临涣古镇内,时常响起嘹亮的淮北大鼓说书声。一出《临涣茶馆》在保留传统鼓书表演形式的同时,创新融合民乐伴奏等表现形式,生动呈现饮茶议事文化的由来与发展。当地还通过设立“棒棒茶”文化节,借助微电影、乡村小喇叭等多种渠道,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

  据濉溪县司法局局长孟凡明介绍,近年来临涣古镇饮茶议事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全镇茶馆已增至20余家,每年的茶客中有约四分之一是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

  经泡耐品,“棒棒茶”如此,“和”文化亦是如此。今年以来,桐城市、黟县、濉溪县等多个安徽小城旅游人数稳步增长,文旅融合,人们为“和”而来,细细品味。

  和,治理之“道” 

  这是一堵墙的现代故事。

  桐城六尺巷社区,赵姚两家共用一堵墙。赵家一边墙体因受潮损坏,想要维修,可姚家这边尚未显现损坏,加上两家有些积怨,姚家拒绝动墙,双方因此争执不下。社区工作人员用“六尺巷调解法”几番劝说,释法明理,姚家先让一步,同意维修,赵家也放下积怨,主动张罗维修事宜,多年干戈化为玉帛。

  早在2015年,桐城市人民法院根据六尺巷故事精髓,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创新运用“六尺巷调解法”,以“文化气”调和矛盾怨气。“六尺巷调解法”在2023年全国两会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桐城市还探索形成覆盖社会治理各领域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修缮后的胡文照故居,现已成为当地“作退一步想”特色调解工作室。当地将先人化解矛盾的智慧融入基层调解机制,推广“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退中共进。目前,黄山市已建成1100余个特色调解工作室,每年化解矛盾纠纷1.2万余件。这一工作法还广泛运用于当地景区管理、干部教育等方方面面。

  “和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的情感认同和基层治理理念。”黟县西递镇平安法治中心主任赵岩松说。

这是2021年12月1日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拍摄的临涣茶馆调委会。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临涣镇探索化茶室为调解室,帮助百姓调解婚约财产纠纷、邻里纠纷、赡养纠纷等。“茶客们一起评议,结果更让当事人信服。”“一杯茶”调解法发起人、濉溪县临涣镇茶馆调解中心主任王士宏说。

  小茶馆事前“促和谐”,事后“解矛盾”。淮北市调动各方力量入驻茶馆,参与基层治理工作,成立法庭“和谐茶室”、派出所“平安茶室”、人大“谈心室”、政协“连心茶室”等。

  截至目前,安徽省累计已有25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173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赓续历史文脉,汲古润今、以文化人,安徽正努力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字记者:刘菁、张紫赟、陈诺、刘美子

  海报设计:卓越

  统筹:刘梓桐、白纯、陈恩琪、周咏缗、聂毅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