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记者宋玉萌、林苗苗、马晓冬)北京此轮疫情自4月22日发生至今已20多天,在此期间,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街道多地先后升级为中高风险地区。在这些封管控区的“包围”中,有一家全国知名的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门诊楼。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有很多患者长期就医,平时有至少一半以上的患者来自外地。他们中的很多人需要根据病情接受手术、化疗或放疗等各种治疗,治疗的顺序和节奏不能轻易打乱,医院附近的小区就成了患者和家属在京的暂住地。
陈冰(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她来自黑龙江,因患进展期胃癌,病情较为复杂,她几个月前成为了胰胃外科病区主任田艳涛的患者。和很多来京看病的患者一样,她和老伴老金就租住在紧挨肿瘤医院的弘善家园。
4月27日,弘善家园被宣布升级为中风险地区。“糟了,还能出小区去医院看病吗?”这让陈冰心里有些打鼓,因为她早就约好了第二天田艳涛的早间门诊。她刚完成了三周期化疗,急着找医生评估能否早日手术。
老金联系了社区,说明了需要去肿瘤医院看病的需求。社区的工作人员二话不说,帮老金和陈冰办理了通行证。
4月28日一早,老金陪着陈冰早早来到医院。就诊没问题,陈冰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为了在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就医的同时做好疫情防控,针对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患者,医院对门诊流程进行了适当调整,医生要在做好防护的同时在户外给患者讲解病情,这也被一些医生和患者形象地称为“小树林门诊”。
“那天早晨还下着小雨,总共有四五名住在中高风险地区的外地患者找田主任看病。”老金回忆说,田主任先在诊室内看完我们的影像资料,然后在户外给我们一一耐心讲解病情。
陈冰之前已进行完三周期术前的化疗,原本计划五一前后进行手术,但目前从影像等检查结果看,化疗的效果还没有达到预期,手术条件还不成熟。田艳涛建议陈冰,再进行一周期化疗,为手术创造更好的条件。
“听完田主任的建议后,我和老伴也都很理解,现在我们已经在医联体的医院里住院准备化疗了。做完新的一周期化疗后,我再带老伴来找田主任评估能否手术。”老金说。
“很多患者尤其是刚确诊肿瘤的患者,听说患癌后恨不得马上做手术切掉,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其实手术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有些患者需要先进行化疗,将肿瘤控制缩小后再进行手术。”田艳涛介绍。
记者了解到,疫情期间不少医护人员因居住小区被封控而无法上班,病房对住院患者密度也有要求,人手有限、床位紧张造成手术排期比平时延长。医院一方面尽最大努力保障需要限期进行的治疗能够有序开展 ,同时对于一些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争取把疫情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由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周边多地先后升级为中高风险地区,部分在岗的医护人员为了防止回家后遇到封控,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在封管控区的“包围”中,医院因地制宜,通过“小树林门诊”等形式,全力确保不停诊。
5月7日,田艳涛在医院户外给患者讲解病情。(受访者供图)
除了在户外给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患者看门诊,目前肿瘤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已开通了16个科室,对于复诊患者来说,在APP上可实现在线复诊、续方、缴费等,目前互联网诊疗的预约号针对6个月内曾在该院本科室门诊就诊的患者,或者2年内曾在本科室住院的患者。对于初诊患者,还是应该来医院线下就诊,或者先到医院在各地的医联体单位。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朝阳区临时管控区内基本生活必需的商超、医院等场所正常营业,严格落实扫码、测温、戴口罩等相关防疫规定,严禁人群聚集。此外,针对封管控区内的肿瘤、透析、孕产妇等需要就医的人群,北京市按照摸清底数、畅通渠道、快速响应的原则为涉疫风险人员提供医疗服务保障。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