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面实施好种业振兴行动

2022年03月04日 17:05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姚璐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种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条对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做出具体部署。

  目前,我国种业发展成效显著,水稻、小麦、大豆都是自主选育品种,水稻亩产较世界平均水平高70%,小麦亩产约为美、加、澳、俄等小麦出口国的1.7倍,主要粮食作物种子自给率较高、自主性较强,大田作物生产用种安全总体有保障。但我国玉米和大豆单产只有美国的50-60%,奶牛年均产奶量只有国外的70%,高附加值的蔬菜品种,如西兰花、胡萝卜、长季节栽培番茄、彩椒、水果黄瓜、甘蓝等种子严重依赖进口。一有风吹草动,进口种子涨声一片,国外种子按粒卖,国内种子按斤卖,这种状况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不相称,与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亟需从强化基础、培优企业、净化市场、前沿突破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种业振兴取得新成效。

  种业振兴,要夯实好种质资源这个育种的战略性基础。现今,我国已经建成全球第二大种质资源库,国家种子资源库保存资源超过52万份。但完成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可用于育种创新的只有1万多份,大部分种质资源成了“睡美人”。普查显示,我国地方品种和主要作物野生近缘种丧失速度日趋加快,主要粮食作物地方品种数目丧失比例高达71.8%。没有好的种质资源,优质品种选育无从谈起。要全面查清农作物、畜禽、水产和农业微生物等农业种质资源家底,加快收集地方特色和濒危品种,多渠道拓宽种质资源来源,做好性状识别和特性基因挖掘,建立公平共享的惠益机制,为新品种选育提供更多优异素材,切实把种质资源收集好保存好开发好利用好。

  种业振兴,要培育好种子企业这个发展的骨干力量。过去几年,我国发展出了近百家育繁推一体化的全国性种子企业,以先正达、隆平高科等为代表的种子企业,在国际种业市场上崭露头角,影响力与日俱增。整体上,我国在国内外市场上有份量的种子企业还不够,种子企业多而不优、多而不强。现今,我国有近6400家持证种子企业,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有384家,仅占6%,种子企业市场销售额在全球占比仅10%。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必须培育出更多有份量的种子企业。要扎实推进种业龙头企业扶优行动,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聚焦重点品种、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培育一批具备集成创新能力、有市场竞争力的种子行业“领头雁”,稳住制育供种基本盘。

  种业振兴,要抓好知识产权保护这个激励育种创新的牛鼻子。众所周知,育种是一项充满不确定性且耗费巨大的创新性行为,通常要引入排他性知识产权保护激励育种创新。自1997年《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颁布以来,我国以植物新品种权为代表的种业创新成绩斐然,登记和授权新品种数连续多年位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前列。然而,我国现有植物新品种总体质量不高,模仿型、修饰性育种大行其道,同质低水平竞争问题突出。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种业创新振兴不可能到位。要以实施新修改《种子法》为重点,分作物分阶段稳步引进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行为,为种业振兴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环境。

  种业振兴,要盯好育种前沿求突破这个关键。当前,国际育种已经进入到“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与国际前沿相比,我国在生物育种等育种先进技术研发应用方面,整体还处于“跟跑”阶段。“十三五”期间国家审定通过品种常规育种占80%,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总体滞后。这使得生物育种创新和应用“两张皮”,研发更多停留在实验室科学研究探索层面,重要育种基因挖掘、重点品种储备等方面,与国际生物育种前沿差距不断拉大。种业要振兴,突破育种前沿技术是关键。要加强新一代自主可控的基因编辑工具研发应用,抓紧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通过揭榜挂帅、部省联动等科研机制创新,做好农业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严格监管、风险可控前提下,进一步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作者单位系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全面实施好种业振兴行动

2022-03-04 17:05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种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条对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做出具体部署。

  目前,我国种业发展成效显著,水稻、小麦、大豆都是自主选育品种,水稻亩产较世界平均水平高70%,小麦亩产约为美、加、澳、俄等小麦出口国的1.7倍,主要粮食作物种子自给率较高、自主性较强,大田作物生产用种安全总体有保障。但我国玉米和大豆单产只有美国的50-60%,奶牛年均产奶量只有国外的70%,高附加值的蔬菜品种,如西兰花、胡萝卜、长季节栽培番茄、彩椒、水果黄瓜、甘蓝等种子严重依赖进口。一有风吹草动,进口种子涨声一片,国外种子按粒卖,国内种子按斤卖,这种状况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不相称,与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亟需从强化基础、培优企业、净化市场、前沿突破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种业振兴取得新成效。

  种业振兴,要夯实好种质资源这个育种的战略性基础。现今,我国已经建成全球第二大种质资源库,国家种子资源库保存资源超过52万份。但完成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可用于育种创新的只有1万多份,大部分种质资源成了“睡美人”。普查显示,我国地方品种和主要作物野生近缘种丧失速度日趋加快,主要粮食作物地方品种数目丧失比例高达71.8%。没有好的种质资源,优质品种选育无从谈起。要全面查清农作物、畜禽、水产和农业微生物等农业种质资源家底,加快收集地方特色和濒危品种,多渠道拓宽种质资源来源,做好性状识别和特性基因挖掘,建立公平共享的惠益机制,为新品种选育提供更多优异素材,切实把种质资源收集好保存好开发好利用好。

  种业振兴,要培育好种子企业这个发展的骨干力量。过去几年,我国发展出了近百家育繁推一体化的全国性种子企业,以先正达、隆平高科等为代表的种子企业,在国际种业市场上崭露头角,影响力与日俱增。整体上,我国在国内外市场上有份量的种子企业还不够,种子企业多而不优、多而不强。现今,我国有近6400家持证种子企业,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有384家,仅占6%,种子企业市场销售额在全球占比仅10%。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必须培育出更多有份量的种子企业。要扎实推进种业龙头企业扶优行动,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聚焦重点品种、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培育一批具备集成创新能力、有市场竞争力的种子行业“领头雁”,稳住制育供种基本盘。

  种业振兴,要抓好知识产权保护这个激励育种创新的牛鼻子。众所周知,育种是一项充满不确定性且耗费巨大的创新性行为,通常要引入排他性知识产权保护激励育种创新。自1997年《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颁布以来,我国以植物新品种权为代表的种业创新成绩斐然,登记和授权新品种数连续多年位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前列。然而,我国现有植物新品种总体质量不高,模仿型、修饰性育种大行其道,同质低水平竞争问题突出。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种业创新振兴不可能到位。要以实施新修改《种子法》为重点,分作物分阶段稳步引进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行为,为种业振兴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环境。

  种业振兴,要盯好育种前沿求突破这个关键。当前,国际育种已经进入到“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与国际前沿相比,我国在生物育种等育种先进技术研发应用方面,整体还处于“跟跑”阶段。“十三五”期间国家审定通过品种常规育种占80%,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总体滞后。这使得生物育种创新和应用“两张皮”,研发更多停留在实验室科学研究探索层面,重要育种基因挖掘、重点品种储备等方面,与国际生物育种前沿差距不断拉大。种业要振兴,突破育种前沿技术是关键。要加强新一代自主可控的基因编辑工具研发应用,抓紧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通过揭榜挂帅、部省联动等科研机制创新,做好农业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严格监管、风险可控前提下,进一步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作者单位系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雪)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