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夜经济彰显文化特色

2021年12月29日 05:57   来源: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郭静原

  对于很多人来说,下班之后才是一天生活的开始。

  这一年,越夜越精彩,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现象。据艾媒咨询统计,我国夜间消费占总体零售额的六成左右,并持续以约17%的规模增长。预计2021年中国夜间经济发展规模将超过36万亿元。随着夜间消费服务市场增加以及人们夜间消费需求的攀升,我国夜间经济的发展规模还将持续增长。

  步行街上灯火闪亮,正适合约上三五好友打卡前不久新开的餐厅;不少人吃饱喝足后担心渐长的卡路里,深夜里的健身馆总是格外热闹;去24小时书店翻开一本新书,为浮躁的心寻找一个安静的避风港……“忙了一天,不甘心就这么直接回家休息,现在晚上可以参与体验的项目很多,当然要把时间好好利用起来,丰富自己的夜生活。”在北京朝阳区一家出版社工作的“90后”女孩刘文燕说。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夜晚逐渐从街边零散的风味进化到成型的市场,不只着眼于“吃喝买”,越来越多人开始注重愉悦身心、兴趣学习、健身运动等精神文化消费,“90后”“00后”也变身夜经济消费担当。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傅龙表示,2021年,夜经济在“供给”与“需求”端涌现出大量新形态、新趋势,由以往单一业态的消费模式逐渐进阶成产业多元、场景融合式、延伸到实体零售各个环节的新模式,并成为多个城市竞争的新赛道。

  万众瞩目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夜经济是一个硬指标。今年7月,国务院宣布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发布的《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总体方案》就提到要“积极发展夜间经济,规划建设商旅文体融合的夜间消费集聚区”。

  在发展夜经济上,一些城市已经领跑。今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共有120个项目入选,多地在五光十色的夜间打造城市品牌、释放消费潜力。如今,衡量一座城市的生活质量、消费水平、开放度、活跃度、投资软环境及经济与文化发展活力,夜经济发展水平不容缺位。最令在天津读大学的“00后”小伙杜思齐难忘的,是今年暑假到湖南长沙的旅行,“这里的夜晚比白天更热闹,在黄兴路步行街喝杯茶颜悦色,到橘子洲头体验湘江游船,让我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与亲切”。

  这一年,不少城市升级夜经济,处处彰显文化特色。南京将夫子庙、老门东等夜经济聚集区融入秦淮文化,擦亮金陵“夜名片”;成都的夜经济充分利用川剧、蜀锦、蜀绣等国风元素,展现千年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沈阳开放食、游、购、娱、展、演多元场域,装点具有浓厚东北特色的夜经济街区……各地以夜经济为突破口,打造一座又一座现象级“不夜城”,塑造城市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新动能。

  为了提升城市夜经济的凝聚力和口碑度,不仅要挖掘和彰显深厚的城市内涵,也考验着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上海首创夜间区长和夜生活CEO制度,通过积极协调解决街区夜市中遇到的和潜在的各类问题,让夜生活集聚区秩序井然;苏州出台《城市精细化管理繁荣夜间经济十条意见》,助力打造“姑苏八点半”……类似的创新举措,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小到环卫保障工作、夜景灯光效果,大到区域集中规划、提升群治共管,各地都在为努力实现夜经济与城市治理的协调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消费环境,有张有弛的城市夜经济管理更为群众生活增添温度。

  夜经济带来了幸福生活的别样风情,体现了城市文化的独特底蕴,勾勒出城市夜晚的人情味与烟火气。创新文化消费模式,完善公共服务效能,点亮夜经济,必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让城市越夜越迷人。(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

(责任编辑:冯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夜经济彰显文化特色

2021-12-29 05:5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对于很多人来说,下班之后才是一天生活的开始。

  这一年,越夜越精彩,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现象。据艾媒咨询统计,我国夜间消费占总体零售额的六成左右,并持续以约17%的规模增长。预计2021年中国夜间经济发展规模将超过36万亿元。随着夜间消费服务市场增加以及人们夜间消费需求的攀升,我国夜间经济的发展规模还将持续增长。

  步行街上灯火闪亮,正适合约上三五好友打卡前不久新开的餐厅;不少人吃饱喝足后担心渐长的卡路里,深夜里的健身馆总是格外热闹;去24小时书店翻开一本新书,为浮躁的心寻找一个安静的避风港……“忙了一天,不甘心就这么直接回家休息,现在晚上可以参与体验的项目很多,当然要把时间好好利用起来,丰富自己的夜生活。”在北京朝阳区一家出版社工作的“90后”女孩刘文燕说。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夜晚逐渐从街边零散的风味进化到成型的市场,不只着眼于“吃喝买”,越来越多人开始注重愉悦身心、兴趣学习、健身运动等精神文化消费,“90后”“00后”也变身夜经济消费担当。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傅龙表示,2021年,夜经济在“供给”与“需求”端涌现出大量新形态、新趋势,由以往单一业态的消费模式逐渐进阶成产业多元、场景融合式、延伸到实体零售各个环节的新模式,并成为多个城市竞争的新赛道。

  万众瞩目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夜经济是一个硬指标。今年7月,国务院宣布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发布的《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总体方案》就提到要“积极发展夜间经济,规划建设商旅文体融合的夜间消费集聚区”。

  在发展夜经济上,一些城市已经领跑。今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共有120个项目入选,多地在五光十色的夜间打造城市品牌、释放消费潜力。如今,衡量一座城市的生活质量、消费水平、开放度、活跃度、投资软环境及经济与文化发展活力,夜经济发展水平不容缺位。最令在天津读大学的“00后”小伙杜思齐难忘的,是今年暑假到湖南长沙的旅行,“这里的夜晚比白天更热闹,在黄兴路步行街喝杯茶颜悦色,到橘子洲头体验湘江游船,让我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与亲切”。

  这一年,不少城市升级夜经济,处处彰显文化特色。南京将夫子庙、老门东等夜经济聚集区融入秦淮文化,擦亮金陵“夜名片”;成都的夜经济充分利用川剧、蜀锦、蜀绣等国风元素,展现千年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沈阳开放食、游、购、娱、展、演多元场域,装点具有浓厚东北特色的夜经济街区……各地以夜经济为突破口,打造一座又一座现象级“不夜城”,塑造城市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新动能。

  为了提升城市夜经济的凝聚力和口碑度,不仅要挖掘和彰显深厚的城市内涵,也考验着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上海首创夜间区长和夜生活CEO制度,通过积极协调解决街区夜市中遇到的和潜在的各类问题,让夜生活集聚区秩序井然;苏州出台《城市精细化管理繁荣夜间经济十条意见》,助力打造“姑苏八点半”……类似的创新举措,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小到环卫保障工作、夜景灯光效果,大到区域集中规划、提升群治共管,各地都在为努力实现夜经济与城市治理的协调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消费环境,有张有弛的城市夜经济管理更为群众生活增添温度。

  夜经济带来了幸福生活的别样风情,体现了城市文化的独特底蕴,勾勒出城市夜晚的人情味与烟火气。创新文化消费模式,完善公共服务效能,点亮夜经济,必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让城市越夜越迷人。(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

(责任编辑:冯虎)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