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青春之清华 青春之中国

2021年04月21日 22:59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四月的清华园,紫荆芳菲、绿影婆娑。

  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到清华大学考察。这是离开学校时,习近平同师生们挥手致意。 

  参观美术学院校庆特别展、看望正在训练中的校篮球运动员、考察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和重点教学科研成果展示、同师生代表亲切座谈,清华 “学长”习近平为母校110周年校庆送上祝福,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勾画蓝图。

   

  110年前,清华诞生于中国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深重苦难中。自建校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耻不如人”的不屈品格就深深融入清华人的血脉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清华大学“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发展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培育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形成了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特色,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了大批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

  参与“两弹一星”、密云水库等重大工程,承担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设计,创造高温气冷堆、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等重要成果,全力推进抗疫科研攻关……清华大学,成就斐然。

   

  △近日,清华大学紫荆志愿者服务总队和研究生校史讲解队组织志愿者,为“党在清华园”系列展览提供讲解志愿服务。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重点谈到“建设什么样的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命题。2014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曾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这次在清华大学考察,总书记鲜明指出,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

  追求一流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要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一流人才方阵;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要坚持开放合作。

   

   

  再过十几天就是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校园向全国广大青年学生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深情寄语当代中国青年——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赴高校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出席师生代表座谈会,叮嘱大学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2021年4月10日,三千余名清华师生、校友相聚清华园,用奔跑庆祝建校110周年。 

  在清华大学参观美术学院校庆特别展时,习近平强调,“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面对体育馆内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习近平勉励大家“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牢记总书记嘱托,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广大青年重任在肩。

   

   

  在清华大学主楼,习近平先后考察了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和重点教学科研成果展示。

  习近平听取了实验室理论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以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助力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提高人文社会学科教育研究水平等情况介绍。对清华大学取得的成绩,总书记给予充分肯定。

   

  △清华大学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 

  创新,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勇于创新创造,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殷期望。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总书记强调,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这次“清华行”,习近平鼓励广大青年“要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今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在上个月《求是》杂志发表的《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

  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此次考察中,总书记明确提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要保持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鼓励自由探索,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

   

  青春之清华,青春之中国!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我国高等教育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必将创造更加耀眼的发展成就。

   

  监制丨王姗姗 张鸥 

  制片人丨兴来 吴璇

  主编丨宁黎黎

  编辑丨张亚楠

  视觉丨杨丽璇

  校对丨栾熙彦

(责任编辑:王炬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