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老矿工过上新生活

2021年04月15日 05:45   来源:经济日报   

  4月11日,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柴里煤矿智能化综采工区的胡珍,带着老伴来到枣庄市柴胡店镇刘村万亩梨园风景区踏春赏花,“搁以前,我们矿工出门游玩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现如今,随着井下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取消了夜班生产,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家人了。安全生产、体面劳动、尊严生活,我终于过上几代矿工向往的生活!”胡珍说。

  胡珍告诉记者,每次升井后,矿上连胶靴烘干这种小事儿都考虑到了,设置了专门烘干设备,其他的像定制公交、健全困难职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等,让职工家属享受到一条龙的贴心服务。

  在百米井下的23下616工作面集控室,记者看到胡珍是这样采煤的:摁下总控台启动按钮,相隔数百米的采煤机进入自动驾驶状态,自如流畅地割煤、牵引,埋藏在地下的“乌金”如流水般通过胶带输送机涌向地面。

  “一键就可以实现支架自动跟机、采煤机自动截割、调度台启动等功能,非常智能。过去,一个工作面三四十名工人没白没黑地忙活,现在只需要三分之一人力,正规生产循环率达到95%以上,矿工在井下工作的安全系数越来越高。都说安全是矿工最大的福利,现在这个‘大礼包’,我们是妥妥地拿到手了。”胡珍自豪地告诉记者,他是1991年入职的,那年月,靠打眼放炮从石头缝中抠煤,全凭一膀子力气用大铲子攉煤。后来,上了高档普采,用上了单体液压支柱支护顶板,使用采煤机割煤装煤,体力劳动就轻多了。现在,矿工坐在井下集控中心一键启动采煤机、智能机器人自动巡检、掘进工作面远程操控,智能化让“采煤不见人”正日渐成为现实。

  查看故障日志、定位故障位置、更换损坏传感器、调整工程设置……不到5分钟,困扰工友许久的18号支架总线故障就被张鹏三下五除二解决了。“这些复杂难测的故障,张工只需要动个‘微创’手术就手到病除了。智能装备工程师果然名不虚传。”在一旁的工友感叹道。

  伴随采煤工人从劳动者变成技术“指挥官”,山东能源枣矿集团近两年又新添了一个工种:智能装备工程师。负责设备检修的张鹏被聘为首批智能装备工程师。他是大学毕业就进入综采工区的“矿三代”,“前几年,没有人愿意到煤矿工作的,现在工作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井下技术岗位成了‘香饽饽’。”张鹏说。

  为畅通大学生、高技能工人的成长通道,培养适应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高端专业人才,枣矿推行“三通道十二级台阶”选人用人模式,为张鹏们打通了“海阔凭鱼跃”的上升路径。“矿上把我们作为专家型人才重点培养,收入能达到平均水平的1.4倍至1.8倍。眼下,柴里煤矿竞聘智能装备工程师岗位非常火爆,选取率为20∶1,大家都在抢着端技术饭碗。”张鹏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金虎)

(责任编辑:冯虎)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老矿工过上新生活

2021-04-15 05:4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4月11日,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柴里煤矿智能化综采工区的胡珍,带着老伴来到枣庄市柴胡店镇刘村万亩梨园风景区踏春赏花,“搁以前,我们矿工出门游玩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现如今,随着井下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取消了夜班生产,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家人了。安全生产、体面劳动、尊严生活,我终于过上几代矿工向往的生活!”胡珍说。

  胡珍告诉记者,每次升井后,矿上连胶靴烘干这种小事儿都考虑到了,设置了专门烘干设备,其他的像定制公交、健全困难职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等,让职工家属享受到一条龙的贴心服务。

  在百米井下的23下616工作面集控室,记者看到胡珍是这样采煤的:摁下总控台启动按钮,相隔数百米的采煤机进入自动驾驶状态,自如流畅地割煤、牵引,埋藏在地下的“乌金”如流水般通过胶带输送机涌向地面。

  “一键就可以实现支架自动跟机、采煤机自动截割、调度台启动等功能,非常智能。过去,一个工作面三四十名工人没白没黑地忙活,现在只需要三分之一人力,正规生产循环率达到95%以上,矿工在井下工作的安全系数越来越高。都说安全是矿工最大的福利,现在这个‘大礼包’,我们是妥妥地拿到手了。”胡珍自豪地告诉记者,他是1991年入职的,那年月,靠打眼放炮从石头缝中抠煤,全凭一膀子力气用大铲子攉煤。后来,上了高档普采,用上了单体液压支柱支护顶板,使用采煤机割煤装煤,体力劳动就轻多了。现在,矿工坐在井下集控中心一键启动采煤机、智能机器人自动巡检、掘进工作面远程操控,智能化让“采煤不见人”正日渐成为现实。

  查看故障日志、定位故障位置、更换损坏传感器、调整工程设置……不到5分钟,困扰工友许久的18号支架总线故障就被张鹏三下五除二解决了。“这些复杂难测的故障,张工只需要动个‘微创’手术就手到病除了。智能装备工程师果然名不虚传。”在一旁的工友感叹道。

  伴随采煤工人从劳动者变成技术“指挥官”,山东能源枣矿集团近两年又新添了一个工种:智能装备工程师。负责设备检修的张鹏被聘为首批智能装备工程师。他是大学毕业就进入综采工区的“矿三代”,“前几年,没有人愿意到煤矿工作的,现在工作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井下技术岗位成了‘香饽饽’。”张鹏说。

  为畅通大学生、高技能工人的成长通道,培养适应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高端专业人才,枣矿推行“三通道十二级台阶”选人用人模式,为张鹏们打通了“海阔凭鱼跃”的上升路径。“矿上把我们作为专家型人才重点培养,收入能达到平均水平的1.4倍至1.8倍。眼下,柴里煤矿竞聘智能装备工程师岗位非常火爆,选取率为20∶1,大家都在抢着端技术饭碗。”张鹏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金虎)

(责任编辑:冯虎)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