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新自贸协定升级将释放更多红利

2021年01月27日 06:52   来源: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连 俊

  1月26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新西兰贸易和出口增长部长奥康纳分别代表两国政府,通过视频方式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西兰政府关于升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的议定书》。

  中新自贸协定是我国签署的第一个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的双边全面自贸协定,也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的签署意味着什么?自贸协定升级将给我国带来哪些机遇?如何把握?

  在我国成功缔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之后,《升级议定书》不仅实现了中新自贸协定关系在RCEP基础上进一步提质增效,更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宣示:中国将着力提升自贸协定水平,积极探索既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又符合自身改革发展需要的自贸规则,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

  对于中国和新西兰来说,《升级议定书》的签署还将促进中新双方进一步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丰富和充实中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增进两国企业利益和人民福祉。

  在当前全球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升级议定书》的签署也向国际社会发出了两国携手合作应对疫情挑战、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复苏的积极信号。

  据商务部介绍,《升级议定书》对原自贸协定进行了修订,除对原协定的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技术性贸易壁垒、服务贸易、合作等5个领域进行升级外,还新增了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环境与贸易等4个领域。

  这其中,对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等附件的升级,双方通过4项换文,在中方对新投资、特色工种自然人移动、化妆品贸易、木材纸制品关税减让等领域达成共识等,尤其值得关注。

  在中资企业对新投资换文方面,新方放宽了对中资审查:对我国政府投资者的投资审查门槛,从原有中新自贸协定中1000万新元大幅提升为1亿新元,对非政府投资者审查门槛达到2亿新元。

  在中新自贸协定中,双方创造性地引入特色工种安排和假期工作计划。如本次升级协定中,新方将中国公民申请量较大的汉语教师和中文导游赴新就业的配额提高一倍,并进一步放宽申请中文导游类别工作签证的审核条件。

  此外,在原产地规则和管理、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技术性贸易壁垒、电子商务、环境与贸易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升级。

  《升级议定书》的签署,是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具体体现。为用足用好协定红利,需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协定在货物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服务贸易和投资双向扩大开放、完善营商环境带来的机遇。以服务贸易为例,我们要善于挖掘海外市场潜力,充分依托协定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出海”开拓市场,高质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另一方面,也需妥善做好风险防控,为高水平开放保驾护航。其中,应当善用贸易救济等措施维护我国发展利益,同时发挥我国产业综合优势,妥善应对产业链重构带来的风险,还要用好国际通行规则,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和产业利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连 俊)

(责任编辑:冯虎)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曲折中前行    2020年12月29日
  • ·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2020年11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