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政法战线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守护公平正义,防范化解了一系列重大风险,助力续写了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新篇章。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持续蔓延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叠加的复杂形势,政法机关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中央政法委出台《关于依法保障和服务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强化营商环境执法司法保障,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最高人民法院修正并发布审理民间借贷案件司法解释,大幅度降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推动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各地法院充分利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立案“不打烊”、审案走“云端”,确保战“疫”期间每一个司法案件公正高效审理,展现了不一样的“数字正义”。
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保障“六稳”“六保”的意见》,提出11条具体举措,重点惩治妨害复工复产、妨害疫情防控、网络犯罪、非法放贷、“套路贷”等破坏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犯罪。各地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对民营企业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多渠道、多举措帮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提高运用法律维护权益、促进发展的法治能力。
2020年1月至11月,全国公安机关110共接到群众报警求助9903.5万起,其中接报处置违法犯罪案件类警情973.7万起、公民求助类警情2485.3万起、纠纷类警情1331.6万起,共救助群众335万余人次,全国公安机关共出动警力2亿余人次,为确保社会平安稳定、保障群众安居乐业作出积极贡献。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不平凡的一年里,政法机关为疫情防控与经济恢复发展注入了稳定的法治力量,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加大对涉民营企业案件的法律监督力度,开展清理执行积案专项行动,健全涉产权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态化纠正机制,维护企业和当事人合法权益;依法打击脱贫攻坚领域违法犯罪,依法妥善审理涉农案件纠纷……新闻发布会上传递出一系列司法举措,及时回应社会热点,提出政法解决方案,积极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同时,政法机关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网上办、掌上办、不见面办”,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政法公共服务。司法部中国法律服务网、12348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发挥方便快捷优势,为人民群众、复工复产企业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公安交管部门陆续推出6批次55项车检、驾考、号牌管理、事故处理以及互联网平台服务等方面交管改革措施,窗口改革惠及8亿多人次,减少群众和企业办事成本600多亿元。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赢得新战果,明显改善了社会治安秩序,扫出朗朗乾坤清风正气。2020年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收官之年,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国共打掉涉黑犯罪组织3584个、涉恶犯罪集团11119个、涉恶犯罪团伙26959个。扫黑除恶成为党的十九大以来最得人心的大事之一。
围绕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矛盾纠纷化解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也是维护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例如,北京石景山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由北京市石景山区委政法委统筹建设,整合了32家行政机关单位纠纷调解资源,线上线下推动自治、共治、法治、慧治全面融合,确保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探索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疫情期间推出“疫情专区”模块,专项服务涉疫纠纷,截至目前疫情专区访问量863次、生成294份解纷意见书。
2020年最后一天,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正式办公,将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高质量司法服务。
全国200万公安民警和警务辅助人员奋战在疫情防控、服务群众和战严寒、保畅通、防风险、护稳定的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警察节的真正内涵。
燃灯守护,为民解纷,奋战在政法一线干警的每一份付出、每一次努力,终将汇聚成建设伟大事业的法治力量,并持续护航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万祥)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