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三下海南(10)海口五公祠,为弘扬历史,咱能不赚门票小钱吗?

2021年01月08日 15:0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20年12月27日,海南雷琼火山地质公园——海口五公祠,26公里。

  从雷琼火山地质公园自驾去五公祠,还真费了一番周折,导航都找不到景区的停车场,转了一圈只好在景区大门外路边等停车位,还好没白等。进去搞清楚东南西北后才明白,五公祠与海南博物馆和海口市美术馆仅一桥相隔,后者的停车场很宽阔。

  作为海口为数不多的著名景区,居然导航都找不到停车场,四周路上也没有指示牌(或指示牌不醒目),景区的分量和经营现状可见一斑。

  “海口市五公祠是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是为纪念唐、宋朝时期贬谪到海南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名臣胡诠而建的,故名五公祠。五公祠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五公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海口市青少年德育基地。”

  实际上,五公祠就是一座高约十余米两层木楼,四角攒尖式屋宇,素瓦红椽,三面回廊,理论上可以凭栏眺望,实际上根本看不远,因为周围的树比楼高。不过五公祠的气派很大,“海南第一楼”横匾赫然在目,“五公英烈气,千古海南潮”的对联也大气磅礴。

  五公祠建筑群包括苏公祠、伏波祠、学圃堂、观稼堂、五公精舍等,各个建筑和拜堂陈设都极其简陋,几件可有可无的物件,一些题咏楹联,空地上5尊现代石刻人像,再加上园内的花草树木盈盈池水,就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海口市青少年德育基地”的主要内容了,至于“琼台胜境”、“瀛海人文”和“海南第一名胜”的恭维,那是文人骚客的本性使然,不能都当真。

  目睹空荡的祠堂和简陋的陈设,专程拜访的笔者大失所望、兴趣索然,很快便溜达完毕,打道回府。

  上述言论,是笔者亲身体会和真实感受,完全没有故意小觑甚至诋毁历史遗址的恶意。

  笔者想表达的意思主要有三:

  一,既然是“瀛海人文”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两大教育基地,那就理应重视历史史料的展示,证明管理者都保护了那些历史文物,尽量担当起基地的重任,让参观者真正受到“瀛海人文”的内涵启迪并感受历史的熏陶。

  二,管理要跟上,比如景区和停车场的标识、建筑群的维修和陈设、售票员的和蔼可亲、验票员的不吊儿郎当。无论管理机构还是员工都不应该忘记,五公祠还是4A景区(?)。

  三,海口五公祠,为弘扬历史,咱能不赚门票小钱吗?五公祠景区的主要意义和责任,当然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两大教育基地,与看重经济利益的旅游景区还是有本质的区别,而且作为城市公园,五公祠早就应该无条件向广大民众敞开大门。就算海南很多景区还一门心思卖票赚钱,“五公英烈气,千古海南潮”的五公祠也应该“出污泥而不染”,为弘扬历史咱不赚门票小钱!

  空荡简陋的历史遗址本来就人气有限(笔者参观期间,整个景区内的游客不超过30人),你再祭出20门票(70以上半票)的“拔毛器”,那岂不更是游客止步,门可罗雀。再说了,这点门票钱能干啥,还不够丢人现眼呢。

  孰大孰小、孰重孰轻、孰是孰非,民众心里有杆秤,五公祠心里也有杆秤。

  作为“瀛海人文”传承者的管理机构,你们以为如何?

  河塘右边是海南博物馆,五公祠在左边树丛里。

    作者简介:

  李国章(网名:巴厘海风、巴厘海风杂货铺),退休前任经济日报高级记者,在经济日报工作22年,曾先后3次共13年常驻印尼。

(责任编辑:牛力涛)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推动自贸港建设融入新发展格局    2020年12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