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绕梁,连绵不绝。
两年多没回龙塘村的文静回来了,住进了堂哥文武家的荷塘雅苑民宿。提前1个月就被家人告知村里有大喜事的她,打算在苗歌比赛中一展歌喉。
被合作伙伴带来龙塘村吃饭喝酒的福建商人李珠山,在芦笙比赛现场发出感慨:壮观!
步步是景,人人盛装。10月中旬的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龙塘村,迎来了融创中国—友成基金会结对帮扶龙塘精准脱贫成果移交和龙塘山房开业两件大喜事。自此,村里的来客络绎不绝,一直持续到11月下旬的苗历新年。
“这是希望。”龙塘村委会主任文冲说,这个曾经的“国家二类贫困村”,现在不但全村脱贫出列,还倍增发展的信心与勇气。
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龙塘村的陡峭山梁上,拥有美丽景观的8栋吊脚楼被命名为龙塘山房。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莹莹摄
求变
烟雾缭绕的群山与梯田,悠然安逸喜悦的生活,这是龙塘村的日常。土地少,坡陡,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种植难以实现,人工成本和运费成本极高,也是龙塘村的现实。龙塘全村285户1280人全部为苗族,分布在8.54平方公里的龙塘大寨、南星、鱼田3个自然寨里。
2014年文冲返村工作,当时村里的状况历历在目:国家二类贫困村,人均年收入281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425人;请人摘100斤葡萄挑到山下,工钱100多元,卖低了不赚钱,卖高了没有竞争力;一亩地每年收粮食七八百斤,米价两三元一斤,算上人工肥料净亏几百元;村里的土豆运到贵阳,比河南运来的每斤还贵2角;试种了不少经济作物,都以失败告终。
那时的龙塘村,只能经由一条小便道,花一个半小时去往州府凯里市。因为闭塞,这座苗寨的原始风貌被完好保留,甚至少见的苗族风俗也能在这里见到;也因为资源匮乏,村里80%以上的壮劳力都选择出门打工。
“村里缺建设用地,不往乡村深度游和农耕文化体验的方向发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和人力成本问题。”文冲说。
2013年龙塘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附近的西江千户苗寨成了知名景区后,龙塘村也试着搞起了荷塘景观。
2016年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牵头负责定点帮扶雷山县,国务院扶贫办直属社团友成基金会结对帮扶龙塘村。2018年8月,在国务院扶贫办的支持下,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捐赠2400万元,联合友成基金会启动“结对帮扶贵州龙塘精准脱贫”项目,并成立专项工作小组长期驻扎龙塘村。
“融创中国有文旅板块,我们一起对村子做了一个设计,从文旅切入、产业带动、文化激活、教育帮扶4个方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友成基金会副秘书长李佳琛说。
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邵佳说:“项目目标是帮助龙塘实现整村脱贫和乡村振兴,共识是传统的苗家习俗和美好的生活方式不能变,要有条不紊地脱贫、循序渐进地致富,做一个有辨识度和开创性的公益扶贫项目。”
文冲对此这样理解:“你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保持原有的生活形态。村里285户自给自足,能提供多少食物和资源就接待多少人,不走过于商业化道路,而是做成一个苗家生态核心博物馆。”
地方政府、对口支援单位、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等各方力量集结,龙塘村的蝶变开始了。
尝试
村里怎么会有客人来?没有名胜古迹也没有地标建筑,为什么要来这里?驻扎龙塘的工作小组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
“这是扶贫的一次尝试。”李佳琛说,“建立互信和人的发展都需要时间,为了按时保质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前期需要借助外力,在帮助其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淳朴的民风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第一步,成立共建共享平台。2018年底,在“结对帮扶贵州龙塘精准脱贫”项目组的帮助下,龙之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融创中国伸出橄榄枝,瞄准鱼酱酸、茶叶和玫瑰花等特产下了消费扶贫订单。第一笔订单就给交了500元会费入社的100多个合作社社员带来了750元的分红。人们尝到了甜头,社员数目增至206个,而这些订单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0多万元。2019年,龙塘村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
第二步,将传统吊脚楼改建成示范民宿。文武正是在那时接到村里的电话。为养大3个孩子,他在雷山县城打工的十几年间,村里的房子一直闲置。“合作社出50万元翻修了原来木质结构的房子,他们负责招徕客人,利润与我分成,15年后,民宿完全交给我自己打理。”文武说,“能有收入,又能支持村里发展,我立刻就答应了。”
融创中国请来了知名设计师孟凡浩,文武与另一家贫困户的老房子在孟凡浩手里变成了如今的荷塘雅苑与粮仓楼。让孟凡浩没有想到的是,这种代表苗族传统风格又有现代生活条件的民宿,吸引了15家村民效仿,主动改建自家房屋;而让村民没有想到的是,高山云海梯田给了孟凡浩灵感,他在陡峭山梁上设计了拥有无敌景观的8栋吊脚楼。这组被命名为龙塘山房的建筑群,让第三个步骤——打造自带流量的旅游目的地成为现实。
“存量改造和增量融入双线并行,借助外部力量带给村子一些积极的变化。”孟凡浩期待,通过后期运营真正实现村子振兴。龙塘山房开业当天,李珠山特意爬上山,从山房眺望景致。“印象极其深刻,但感受完后,我还是想住在村民家里体验民情。”他说。“这就对了!”承接龙塘山房和村里民宿运营的印主题旅居创想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永坤想得很明白,“龙塘山房的收益惠及龙塘全村,但它的存在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带动。游客冲着龙塘山房来这里,可以选择住在山下民宿,深度体验扎染蜡染、苗族刺绣,尝尝美味的稻田鱼,增加住宿外收入,真正实现以点带面。”
10月14日,村两委与合作社发起了村民日,邀请村民一同参观龙塘山房和两栋山下民宿,人们像去参观亲戚家新房一样盛装打扮,在村民文永忠老人的箫声中唱起了苗族飞歌。
“山上停车场、直升梯……年轻人想了很多点子,试图解决去山房要爬高山的问题。”27岁的村民文远胜说,龙塘山房无疑可以带动全村发展,但最后还是要大家一起来做。
“龙塘山房未来将会是我们村的重要标志,但是龙塘更重要的财富还是大家。”村民日上,李佳琛这样对村民说。
成长
2018年6月,在外打工7年的文远胜回到村里。当年12月,龙之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文远胜看好村里的发展前景,决定留下来。
“你回村里有什么出息?”父母给他3年时间,假如不行,还是回大城市打工。“因为穷,我们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特别多,我们兄弟姊妹3人都是留守儿童,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再成为留守儿童。”文远胜异常坚定。
成为合作社青年骨干的他,试种起红米。“拼产量不行,我们只用农家肥,不打农药,换成烟秆和荨麻泡水驱虫,米价就上去了。”文远胜说,这种红米每斤可以卖10元至20元不等,现在已有10多户人家加入试种行列。
合作社设立了总额120万元的互助资金池,根据申请时间,以无息贷款、贴息贷款、低息贷款的形式贷款给村民。文远胜申请了无息贷款将自家房子改建成民宿,今年国庆长假期间,他家的民宿接待了两批客人。
而村民雷芝与丈夫朱德胜则申请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用于置办油坊设备。从东莞打工回来后,朱德胜搞起了油坊,雷芝则进了村里的非遗工坊做起了苗绣和扎染工艺品。蜡染、刺绣、炒茶、玫瑰酱制作、减防灾……各种培训如火如荼地展开。
今年,龙塘村里的小学撤并到雷山县的一所小学,不少妇女进城陪读,村里劳动力流失。
文冲则有另外的担心:“在村小学读书时,孩子们穿苗服、唱苗歌、吹芦笙,现在去了雷山县读小学,这些习惯还能保留多少?得趁着寒暑假多给孩子做些民俗文化培训。”
也有好消息。更多在广东、福建、浙江打工的龙塘人,开始回流到凯里市、雷山县、西江镇,因为村里的事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需要他们。现在,龙塘村去西江镇只需20分钟,去凯里市只需半小时。
“这套立体扶贫模式能够激活乡村内生动力。”邵佳说,龙塘村的整村脱贫和龙塘山房的开业,是龙塘村发展的里程碑,也是融创乡村振兴公益事业的全新开始。
站在这个新起点,雷芝更新了朋友圈:“今天的天气好好哦!山房民宿。”她熟练用上了九宫格照片:烟雾缭绕的梯田旁点缀着错落的传统屋舍;坐落在山间的龙塘山房被树木掩映;如天外飞仙般的露台和无边泳池……村里人说,这三者,依次是龙塘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龙塘苗寨,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