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多地冷链食品检出阳性!后疫情时代,我们怎么吃更安全?

2020年11月23日 14:0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生活,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热点,但舌尖上的安全从来没有像今年一样牵动人心——近日,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了《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消费调查报告》,通过分析全网监测到的274万条食品安全舆情信息和3000多份调查问卷,发现2020年食品安全消费舆情信息主要集中在食品抽检结果、禁食野生动物、冷链食品风险、食品安全消费提示、自制食品问题、野生食品中毒、代糖代餐食品谎言以及其它食品安全问题等八个方面。其中,超过3成与新冠疫情相关,余下近7成依然来自日常食品。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音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信心,如何通过饮食提高免疫力、如何避免病从口入,成为后疫情时代消费者、企业、监管部门乃至全社会需要考虑的问题。

  疫情加剧食品安全担忧

  舆情数据显示,2020年食品安全消费舆情信息分布中,食品抽检结果信息占比21.82%,禁食野生动物信息占比17.56%,冷链食品风险信息占比14.27%,食品安全消费提示信息占比13.69%,自制食品问题信息占比7.95%,野生食品中毒信息占比5.84%,代糖代餐食品谎言信息占比5.42%,其它食品安全问题信息占比13.45%。

  其中,野生动物、冷链食品安全问题与新冠疫情高度相关,合计超过31%。

  野生动物冲上热搜,首先来自食用野生动物引发疫情的担忧。2020年1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发布公告,疫情期间全国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活动。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随后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有关法律规定,明确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同时查处了不少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案件。这些,都让食用野生动物成为关注的焦点。

  冷链食品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的食品。今年6月份以来,北京、辽宁、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广东、重庆、陕西、云南、天津、湖北、甘肃等10多个省份在进口冷链食品或包装物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进口冷链食品疫情传播安全风险增大。特别是在国内疫情基本控制之后,从海外进口的冷冻食品外包装上多次检出病毒,还引发了局部零星疫情,消费者对海鲜和冷链食品的担忧由此而来。

  食品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频繁发现

  另一方面,常态下的食品安全依然令人担忧。调查结果显示,有69.23%的受访者表示最担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65.01%的受访者表示最担心违规使用添加剂,61.13%的受访者表示最担心储存运输污染,48.84%受访者表示最担心散装食品卫生问题,41.15%的受访者表示最担心食品变质过期,另有11.16%的受访者表示担心其他问题。

  然而,这些问题恰恰是食品抽查发现的老大难。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以及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公布的食品抽检结果显示,仍有部分食品抽检不合格。发现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质量指标不达标、质量指标与标签标示值不符等。其中,不少抽检不合格食品来自知名电商平台和大型商超。

  例如,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公布的最新一期抽查结果显示,天猫鼎诚食品专营店(经营者为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鼎诚食品坊)在天猫(网店)销售的、标称江苏省扬州莲顺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桂花莲子藕粉,霉菌不符合产品执行标准要求;重庆商社新世纪百货连锁经营有限公司溉澜溪店销售的小芹菜,毒死蜱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专家表示,藕粉及其制品中霉菌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或包装材料受到霉菌污染,也可能是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到位,还可能与产品储运条件不当有关。芹菜中毒死蜱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为快速控制病情,加大用药量或未遵守采摘间隔期规定,致使上市销售时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量未降解至标准限量值以下。

  除了吃得安全,还想吃得健康

  调查还发现,疫情让消费者减少了外出用餐频次,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增加网上购买频次以及选择大型超市或平台消费等。调查结果显示,有73.05%的受访者表示减少了外出用餐频次,53.44%的受访者表示更关注食品安全问题,49.97%的受访者表示增加了网上购买频次,49.56%的受访者表示会到大型超市或平台消费,34.24%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知名企业或品牌食品。

  食品企业应该如何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调查结果显示,71.9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严格食品出厂检测,58.8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公开做出质量承诺,54.97%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加强食品认证,24.23%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采用最新防伪技术。

  对此,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市场安全监督管理处副处长李洋表示,从1995年国内第一部把食品安全卫生作为专项的法律法规出台,到2009年出台食品安全法,2015年、2018年陆续对食品安全法做一系列修整,立法上对食品安全的侧重从操作环节的卫生到食品所含的物质是否超标,是否对人体所产生远近期的危害不断变化,今后则将会更侧重于食品安全健康以及膳食营养的搭配。食品安全的及格线只是60分,怎么让公众吃的更健康,搭配更营养合理,是以后应共同努力的方向。

  对监管部门,消费者也给予厚望。调查结果显示,69.61%的受访者希望监管部门加强日常监管,58.82%的受访者希望落实食品黑名单制度,58.07%的受访者希望加大处罚力度,54.22%的受访者希望提高食品准入资格,50.38%的受访者希望加大食品抽查比例,42.68%的受访者希望集中公示问题企业和产品。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教授孙颖表示,在后疫情时代,复工复产是当务之急,但复工复产不能放松对疫情的防控,更不能忽视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经过疫情的洗礼后,消费的观念、倾向、需求等都发生了一定变化,消费者消费更加理性。对品质也有更高的要求。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应把责任落实到位,不断强化自身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使消费者消费得更加安全放心。此外,食品安全是监管部门的监督,消费者的要求与监督,消费者协会等多方参与的结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经济日报记者 佘颖)

(责任编辑:张雪)

多地冷链食品检出阳性!后疫情时代,我们怎么吃更安全?

2020-11-23 14:0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