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题:为了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军队抗疫先进代表群像
新华社记者黎云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江城武汉集中暴发。
危难关头,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出征、第一时间战斗,在疫情防控最紧迫的时刻,勇挑重担、敢打硬仗,出色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合格答卷。
白衣作战袍
这是一场不期而至的遭遇战。狭路相逢,已经没有时间做战前动员。
“也不需要动员,从穿上军装那天起就准备好了。”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琦说。
大年三十,作为国家相关督导组专家,李琦刚刚从外地完成新冠病毒防控督导任务返回重庆,就接到了出征命令。作为一名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他背着呼吸机就上了抗疫一线。
几乎同时,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护师陈静接到命令:1小时内,从科里选定10名护士准备支援武汉。她打了9个电话,一一通知“做好准备,随时出发”——剩下的一个名额,她已经留给了自己。
“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赶快到达武汉。早一秒投入战斗,尽可能减少一个感染者,多挽救一个患者的生命。”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张西京退掉探望岳父母的机票,毅然赶赴武汉。
57岁的江晓静,是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在临床一线与传染病斗争已有34年。她原本想等春节一过,就打报告退居“二线”。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她的计划。
疫情发生后,位处武汉的中部战区总医院发热门诊数每天都在增加。作为医院专家组组长的江晓静,带领全科人员一起坚守。高峰期时,发热门诊接诊24小时不停歇。
在最危险的时刻,人民军医始终冲锋在前。
仁心化圣手
张西京在重症病房工作20多年,早已习惯与死神“抢人”的读秒节奏。迅速穿戴防护装备,冲入病房,快速抢救……脚步匆匆、争分夺秒,是他的常态。
火神山医院收治病人前,作为科室当家人的张西京,手上拿着图纸,小步快走,跑工地、改图纸、调方案、走流程。红黄绿区怎么设置、重症病房通道如何布局、换隔离服的房间大小应该是多少,就连房间试水,他都守在现场、盯着施工队,确保万无一失。仅用了48小时,张西京团队就让科室设施条件达到感控要求,开始收治危重新冠肺炎患者。
陈大爷是李琦从金银潭医院转战火神山医院后,成功抢救的第一位气管插管的危重病人。5天下来,老人给氧浓度从100%下降到80%、60%、40%,最后成功脱机拔管,转回普通病房。
“抢救危重患者,就像是百米冲刺,每一秒都生死攸关。等待患者康复,又像是跑马拉松,几天几周都要守在患者身边。”李琦一直慎终如始。
在火神山医院的重症病房,陈静在为患者清理口腔时,患者突然猛烈咳嗽,痰液喷到了陈静的防护面具上。陈静没说话,镇静地把污物清理干净。她常说,“患者最怕的事,是没有人在乎他。”
在中部战区总医院,江晓静带领团队做了大量细致的临床观察分析工作。她夜里查房后就干脆在办公室休息,凌晨时分还在微信群里跟进了解患者病情,每日查看科室微信群里上百张图片,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名患者输液、喝水、用餐等“入量”数据和排尿、排便等“出量”数据。
作为传染病专家,江晓静常常告诫医护人员:“即便戴着两层手套,紧握患者的手也能传递温暖和力量。”
在最艰难的时刻,人民军医始终守护在人民身边。
使命永向前
17年前,抗击非典。“身边很多同事主动请战、挺身而出,前往小汤山医院参加一线救治。”那一刻,站在为战友送行的队伍中,正在读博士的张西京读懂了什么是信念与担当。
抗击埃博拉病毒,一声令下,陈静飞赴利比里亚。在100多个日夜里,她和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冒着高温搭建塑钢简易救护所,科学制订预检分诊和护理工作流程,确保了医疗援助工作快速高效展开。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江晓静以严谨出名,护士站的留言板上详细记录着发热患者的体温,不仅有定时的体温数据,还有“日间最高”“夜间最低”等记录。每次交班,她都要了解病人的各种数据。从护理计划的落实到不同患者的输液速度,从一日三餐到心理疏导,江晓静盯得很紧,直到拿出一套很精细的个性化方案才罢休。她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在患者病情滑向悬崖之前拉住他。
55岁的李琦率先进入“红区”时,特意在胸前的防护服上写了“主任”两个大字。“不是为了出名挂号,而是希望患者能看见我的职务,知道党和国家派来了精锐的救治力量和优质的医疗资源,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赴“汤”蹈“火”,延续17年的责任传递;千里奔赴,与病毒正面较量。李琦、陈静、张西京、江晓静……一个人的脚步,一支队伍的脚步,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在最棘手的时刻,人民军医始终护卫人民周全。
使命在肩,初心永恒。面临生死,他们一往无前;治病救人,他们慎终如始。历史将永远铭记:2020年,江城武汉,一群身着迷彩的医务工作者,曾“以命搏命”,在这里打过一场激烈的新冠病毒阻击战!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