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有近22万个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790多万张养老服务床位,同比分别增长26.6%和7.7%,其中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和数量均突破50%,养老服务多样化供给能力明显增强。
在当天民政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说,“十三五”期间,我国基本养老服务得到有效发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水平不断提升高,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1447.3万老年人纳入城乡低保,386.2万特困老年人纳入特困救助供养,3500多万老年人享受了不同类型的老年福利补贴。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国养老服务工作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由审批改为备案,修改养老设施消防设计规范,简化优化养老设施工程建设、消防审验、环保审查、食品卫生等方面审批程序与要件,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针对老年人使用“健康码”等智能技术遇到的困难,李邦华表示,民政部将以老年人为中心,鼓励村(居)委会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家属等,帮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信息平台等新技术,帮助广大老年人克服不会用、不敢用、不能用智能技术的困难。同时,民政部将在民政服务领域继续保留人工服务、面对面服务方式,确保老年人即使无法使用智能设备,也能办理相关业务。在民政服务领域运用智能信息技术时,要坚持适老化原则,避免给不熟悉使用智能设备的老年人增加负担。民政部将深入研究老年人在智能技术中遇到的困难,提高涉老智能产品适老性,满足老年人在出行、就医、预约服务、线上消费等方面需求。(经济日报记者韩秉志)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