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我国正快马加鞭,补齐制度短板。
日前,国务院决定对金融控股公司实施准入管理,相关监管试行办法也同时出台。加快补齐制度短板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安全,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打好基础。
金融控股公司一般指的是控股或者实际控制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类型金融机构,自身仅开展股权投资管理、不直接从事商业性经营活动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开展跨业投资,形成了金融集团,还有部分非金融企业投资控股了多家多类金融机构,成为事实上的金融控股公司。
金融控股公司并非风险的代名词。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经验显示,监管完善、稳健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有利于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金融稳定器的作用。就我国而言,近年来少数金融控股集团野蛮生长引发风险,原因是缺乏统一、全面、有效的制度安排和监管,存在监管真空,再加上风险隔离机制不健全,导致风险不断积累并最终暴露。
加快补齐制度短板有利于提升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尤其是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严重冲击,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都受到了干扰。在此情况下,一方面要关注金融风险边际变化;另一方面,从长远计,更需要加快补齐短板,完善制度建设,提升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近年来,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已经形成,为防范化解影子银行风险,资管新规将于2021年完成过渡……针对这些重点领域和关键风险点的制度建设正有条不紊地推进。
加快补齐制度短板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就拿金融控股公司来说,近年来部分实力较强、经营规范的机构通过这种模式,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了成本,丰富和完善了金融服务,有利于满足各类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形势下,单一的金融服务早已不能满足实体经济需求,明确准入条件,促进金融控股公司规范发展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更高的质效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加快补齐制度短板,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打好制度基础。金融业务持牌经营、对中外金融机构“一碗水端平”,都需要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更需要有制度的保障。更何况当前不少外资金融机构已经进入中国,我国金融业也面临着来自全球的竞争。因此,补齐制度短板,提升我国金融业综合服务能力,将有助于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陈果静)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