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干了36年,别的车辆我看一眼就知道有没有问题,但中欧班列运输距离长、速度快,检查班列却一点也不敢大意!”9月4日9时20分,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圃田车站调车员李新忠开始猫着腰挨个检查车体,今年58岁的他是车站调车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从2013年7月18日首趟开行至今,中欧班列(郑州)已走过了7个年头,成为丝绸之路上一张靓丽的名片。鲜为人知的是,每一列中欧班列(郑州)在驶出之前都需要经过繁复的过程,而被铁路人称为中欧班列“编程师”的调车员是班列驶离国门前整个作业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一关前二关后,三摘管四制动,五拧手闸再挂钩。”李新忠嘴上说着,身体却一刻也不停。只见他戴上双层手套,关掉前后阀门之后猛一用力,摘掉了连接在两个车体间的风管,接着关掉制动闸盘,拧紧手闸后去掉了挂在闸盘上的安全挂钩。整个过程不到半分钟,李新忠一秒钟也不敢分心。
车厢拆分连接后,李新忠扒上了车体侧面不足半米高的车梯,充当调车时列车行进中的向导。随着调车长一声令下,车开始缓缓移动,以20至30公里时速开始行进。此时的李新忠一手紧紧握着梯子,另一只手抓着集装箱的边缘,身子呈弓状,半悬空跟车前进。
“中欧班列是标准车型跟普通车型不一样,检查列车时,普通车型不用弯腰就能看得很清楚,然而中欧班列是标准车型必须得弯腰才能看的很清楚,一趟44辆的中欧班列,每一个车体都要进行认真的检查,如果身板不好就会累爬下。”李新忠一边比划着一边告诉记者。
“调车员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工作,一天下来跟车扒行几十公里,夏天烈日炙烤,冬日寒风刺骨,工作确实辛苦。”调车指导芦纯建介绍到;“严格执行作业流程、保证安全生产,保障河南‘陆上丝绸之路’的常态化运营是我们的职责,我们干的虽然都是一件件小事,但大家合力共为对国际贸易却是有大的助力,看着每一列中欧班列安全驶出心里满满都是成就感。”
7年来,正是这群调车员的辛勤付出,保障了一趟趟中欧班列(郑州)的顺利开行,依托郑州铁路枢纽优势腾飞的中欧班列(郑州)使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腹地河南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步入对外开放的前沿。(经济日报记者 齐慧 通讯员 栗璋鹏)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