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挖山变养山 脱贫路更宽

2020年08月29日 05:5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穿过崇山峻岭,迎着蒙蒙细雨,我们来到秦岭深处的陕西柞水县。汽车驶下高速路,进入山林掩映的小村——小岭镇金米村。

  44岁的陈庆海在村委会办公室给我们讲述他家的脱贫故事。媳妇身体不好,一个孩子刚毕业,两个还在读书,多年来都是他一个人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前几年,他们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春天,村干部动员他回村种植木耳。

  秦岭深处,林草丰茂,雨水充足。柞水一带以前就有野生木耳。这几年,随着产业扶贫力度加大,柞水县确定木耳为主导产业,形成了菌种研发、菌包生产、精深加工、销售终端、废弃菌包利用等全产业链条。金米村建了产业园,用塑料大棚种植木耳,政府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承包经营优先照顾贫困户。陈庆海在政策措施的激励下,回到村里。

  “前些年在矿山打工,是挖山;这两年回到村里种木耳,是养山。”陈庆海说,今年刚采摘一季,收入3万多元,下半年还可以再采摘一季,今年收入至少能有五六万元。

  今年6月,陈庆海报名学驾照,准备好好把木耳种植搞上去,把日子过得更好。“我们吃不愁穿不愁,用上冰箱住上了楼,这还不是小康吗?”他的话引出一阵会心的笑声。

  守得住绿水青山,过得上美好生活。柞水县积极探寻旅游产业与脱贫攻坚的有效契合点,走出一条旅游脱贫、富民、强县的新路。

  生态环保意识正深入百姓心中。营盘镇朱家湾村72岁的老人张杨前,有事没事就喜欢到整洁的石板街上走走,“现在的日子好啊!过去我们到山上种地,都是坡地,收成不大,吃苦可不少”。现在,坡地早就退耕,他也不种田了。“2015年我家的空房子租出去搞民宿,每年租金1万多元。”张杨前说。

  朱家湾村在秦岭南麓的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脚下。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胡平志介绍,村干部现在最重要的责任是保护环境。他们把全村划成不同责任区域,每个区域由村干部、保洁员和党员共同负责。“村庄洁净了,秦岭才会更美。”胡平志说,过去我们靠山吃山,靠的是山上长的东西,现在靠山吃山靠的是绿水青山。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7410元,村里不仅有200多户开起农家乐,还有33户办起了民宿。

  美好生活吸引着许多年轻人回乡。仅朱家湾这个小村,这两年就有3位大学生返乡创业,努力在美丽山水间实现人生理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永刚 雷 婷)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挖山变养山 脱贫路更宽

2020-08-29 05:5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穿过崇山峻岭,迎着蒙蒙细雨,我们来到秦岭深处的陕西柞水县。汽车驶下高速路,进入山林掩映的小村——小岭镇金米村。

  44岁的陈庆海在村委会办公室给我们讲述他家的脱贫故事。媳妇身体不好,一个孩子刚毕业,两个还在读书,多年来都是他一个人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前几年,他们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春天,村干部动员他回村种植木耳。

  秦岭深处,林草丰茂,雨水充足。柞水一带以前就有野生木耳。这几年,随着产业扶贫力度加大,柞水县确定木耳为主导产业,形成了菌种研发、菌包生产、精深加工、销售终端、废弃菌包利用等全产业链条。金米村建了产业园,用塑料大棚种植木耳,政府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承包经营优先照顾贫困户。陈庆海在政策措施的激励下,回到村里。

  “前些年在矿山打工,是挖山;这两年回到村里种木耳,是养山。”陈庆海说,今年刚采摘一季,收入3万多元,下半年还可以再采摘一季,今年收入至少能有五六万元。

  今年6月,陈庆海报名学驾照,准备好好把木耳种植搞上去,把日子过得更好。“我们吃不愁穿不愁,用上冰箱住上了楼,这还不是小康吗?”他的话引出一阵会心的笑声。

  守得住绿水青山,过得上美好生活。柞水县积极探寻旅游产业与脱贫攻坚的有效契合点,走出一条旅游脱贫、富民、强县的新路。

  生态环保意识正深入百姓心中。营盘镇朱家湾村72岁的老人张杨前,有事没事就喜欢到整洁的石板街上走走,“现在的日子好啊!过去我们到山上种地,都是坡地,收成不大,吃苦可不少”。现在,坡地早就退耕,他也不种田了。“2015年我家的空房子租出去搞民宿,每年租金1万多元。”张杨前说。

  朱家湾村在秦岭南麓的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脚下。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胡平志介绍,村干部现在最重要的责任是保护环境。他们把全村划成不同责任区域,每个区域由村干部、保洁员和党员共同负责。“村庄洁净了,秦岭才会更美。”胡平志说,过去我们靠山吃山,靠的是山上长的东西,现在靠山吃山靠的是绿水青山。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7410元,村里不仅有200多户开起农家乐,还有33户办起了民宿。

  美好生活吸引着许多年轻人回乡。仅朱家湾这个小村,这两年就有3位大学生返乡创业,努力在美丽山水间实现人生理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永刚 雷 婷)

(责任编辑:符仲明)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