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钟经文:深刻把握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精髓要义

2020年08月19日 06:28   来源:经济日报   钟经文

  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站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汇的时间节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党将以怎样的发展理念创新和格局调整、改革突破引领中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到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讨论;从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部署经济工作,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近几个月来一再提及的全新命题,也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审时度势给出的坚定答案,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形势发展变化的科学洞察和全面把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取于势,明于变。把握自身命运,回应世界难题,中国确定的新发展格局引发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这是我们主动推进的中长期经济格局再定位,因时应势达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改革发展路线图,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但是,也有一些人有意无意地作出割裂和片面的理解,将其误读为“经济内部循环”“经济内卷化”“关起门来自给自足”。从中可见,“新发展格局”虽然已成为关键词,但对其精髓要义仍需深入一步加以认识、统一思想,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把握好、落实好,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

  一 中国经济打赢“持久战”的关键抉择

  洞察于“旧”,才能了然于“新”。理解“新发展格局”,首先要对传统的市场资源“两头在外”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方式作出研判。

  过去,我们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互补性较强,形成了原料进口、国内加工生产、产品出口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迅速组织起现代化商品生产,不仅有效提升了国内的生产效率、技术水平、管理理念、劳动者收入,而且大量“中国制造”的出口使得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紧密联系,构建了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培育了繁荣开放的全球大市场。“两头在外”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必须充分肯定。

  于今,“两头在外”也遇上了一些难以化解的问题。先从内部环境看,当初不少国内企业的“第一桶金”来自于“两头在外”模式,但推进之中渐渐发现,在价值链“微笑曲线”上,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多数制造业企业只是别人的“组装车间”和“加工基地”,拿着中间微薄加工费,付出巨大能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而丰厚的利润都被两端的研发和销售拿走了,这种方式显然越来越难以为继。再从外部环境看,近几年一些国家掀起的逆全球化潮流下,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明显增多,尤其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跨国贸易投资大幅萎缩。可以预计,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盛行,很有可能使“两头在外”变成“两头夹击”,冲击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安全,进而对经济发展自主权造成严重威胁。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劳动力仍然丰富,且人才优势凸显,同时资金供给相对充裕、科技创新有了长足进步、中等收入阶层壮大、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立足当前的比较优势,趋利避害把握主动,调整格局势在必行。

  理解“新发展格局”,更要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进行原文原意、原汁原味的完整解读。

  一是明确主体。经济循环覆盖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流通和分配是中间连接的“桥梁”。明确“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的市场,既是拥有全球最大人口规模、最大中等收入阶层规模的市场,也是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形成的全国统一市场,具有无可比拟的潜力和广阔的成长空间。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无穷动力。

  二是把握整体。中国经济无论成长到什么阶段,都要在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和搏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意味着我们首先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以国内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进而在发挥国内市场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推动与各国的分工合作、互利共赢,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负责任之举,体现了中国应对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彰显了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智慧和担当。

  三是理念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是塑造新发展格局的先导。

  五大理念把改革发展着力点厘清了,把发展重大问题梳理出来了,能否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是衡量新发展格局的标尺。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格局,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深厚根基、开辟宽阔道路。为此,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必须持之以恒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只有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位,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推进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四是主动推进。新发展格局,从今年5月提出“逐步形成”,到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经济工作时提出“加快形成”,一词之易,不仅体现了紧迫性,也体现了主动性。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影响的深度、广度前所未有,整个人类社会都在应对、进行着长期防控的准备,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做出相应战略调整,打造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经济社会秩序。中国是疫情防控得力的优等生,经济复苏速度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面对远未结束的疫情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诸如防范疫情输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全球经济深度衰退等,都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叠加中美经贸摩擦和全球化逆流等因素,应对中长期风险挑战的任务更显艰巨。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把握外部环境的“变”与国内经济基本盘保持稳定的“不变”,擘画了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蓝图。不管外面刮风下雨,唯有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立足自身、深远谋划、主动调整,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由此可见,新发展格局不是有内无外,也不是有外无内;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等于只要国内大循环,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因为两者包含着相互渗透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包含着深度耦合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各有侧重、缺一不可。

  至于对“新发展格局”的关注和讨论,我们赞同严谨的学术态度,赞同深入的调查研究,绝不赞同玩概念、炒说法、盲目对比的做法。至于那些“经济内部循环”“经济内卷化”“关起门来自给自足”的观点,不过是理解不当的猜测和有失偏颇的臆想。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个国家分工合作、互利共赢仍是长期趋势,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二 向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要动力

  打造新发展格局,无疑是更强调“练好内功”,把更多更大的压力给到了自己。但是,身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增多的世界,中国有必要承接这样的压力,也有足够的条件稀释这样的压力。

  因为,我们有基础有底气——

  今天的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拥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虽然传统低成本优势有所削弱,但新的发展优势在加速崛起,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提供支撑。

  不仅如此,35.8万亿元的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13.19亿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占全球网民总数的32.17%;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明显加快,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今天的中国势头迅猛,是打造新发展格局的信心所在、定力所在。

  因为,我们有机遇有办法——

  今天的世界,虽然经济全球化遭遇干扰,但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谋求自身发展,携手应对挑战。疫情之下,巴斯夫、宝马、大众集团等众多企业持续扩大在华投资,中国商务部调查显示99.1%的外资企业愿意继续在华投资经营……这些进一步印证,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依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完全有能力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

  用好基础、鼓足底气、抓住机遇、落地办法,都需要有效的抓手。被习近平总书记看作“重要法宝”“关键一招”的改革开放,就是这个有效的抓手。

  得益于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走到了今天的高度。当下,打造新发展格局,依然需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破局,以更深层次的改革为主攻方向,以更高水平的开放为强大支撑,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就要抓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我国有着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但高质量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不少环节还存在体制机制上的堵点,这是事实。着眼于此,一系列改革便可以铺展开来——

  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让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能够更加自由通畅地流动,让市场决定价格、价格反映需求,让竞争者能够公平竞争,让市场能够优胜劣汰。

  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长期稳定发展预期,千方百计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激发企业家精神。

  切实畅通产业循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齐相关短板,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畅通市场循环,抢抓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机遇,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推动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加快释放新型消费潜力;畅通经济社会循环,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着力点,再接再厉做好“六稳”“六保”,守住“保”的底线、筑牢“稳”的基础、保持“进”的态势,推动我国经济风雨无阻向前进。

  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就要继续扩大市场开放、继续完善开放格局、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深化多双边合作、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既发展自己又造福世界。所以,疫情之下,外商投资法落地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出炉、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继续“瘦身”、第三届进口博览会官宣时间……我们在修炼“内功”的同时,并没有放慢开放的步伐。展望未来,加强科技领域国际合作、打造世界级经济平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等谈判,中国愿与世界共享巨大的市场机遇。

  越是困难挑战前所未有,越要坚定不移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实行更高水平的开放。这是在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实际上也是在力争把大家的事办好。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循环,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两个循环畅通互动,经济运行才能“气血充盈”;通过繁荣国内经济带动世界经济复苏,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深入推进。

  三 激扬起那么一股子斗争精神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必须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才能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的一系列“仍然”,深刻描绘出局势的繁复庞杂。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实行更高水平的开放,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事关战略全局,时间异常紧迫,注定也是一场伟大斗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从来没有什么轻而易举,也没有什么理所当然。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是在不断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的;中国经济一路走来,是在不断克服困难、应对挑战中不断壮大的。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必然会在这样那样的坎坷曲折中接受历史的考验。

  因此,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无论应对什么样的“卡脖子”企图和威胁,关键还是要认定“国运由我不由人”,激扬起那么一股子斗争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要在打造新发展格局中谋求胜利,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啃下难啃的硬骨头、攻克“娄山关”“腊子口”,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解放思想是前提。思想不解放,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打通堵点、畅通循环。

  自觉行动必须跟上。行动不自觉,就可能变防范风险的先手为贻误时机的后手,变应对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为停在纸面、束之高阁的虚招。因此,一定要有冲破羁绊的闯劲和干劲,增强“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决不能搞空谈、踩虚脚、放哑炮。

  要在打造新发展格局中谋求胜利,秉持历史的耐心、葆有久久为功的韧劲、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方能破浪前行砥砺前进。

  我们遭遇的是一场“持久战”,打造新发展格局是应对“持久战”的中长期之策。既然是中长期之策,就必然是系统工程,从提出到落地、见效,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面向未来,挑战不小,但空间很大,希望也很大。需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需要沉心静气、不浮不躁、不慕虚荣,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发扬钉钉子精神,在攻坚克难中不断进取。

  我们即将迎来“十四五”时期。新的5年,前景光明灿烂,征程充满挑战,任务相当艰巨。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大变动中更好地与世界合作、更好地发展自己,都需要我们坚持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科学谋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治国理政全局,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和问题意识谋划未来,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如今,创造性提出并着力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无疑是这一大棋局中的又一个关键布局,既有利于激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又将为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为世界经济复苏增添新动力。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可利用的机遇依然存在,对中国有利的条件依然存在。只要按照自己的战略节奏,坚持走自己的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我们终将再次证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无法阻挡!(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钟经文)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