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举世瞩目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有着“四叶草”之称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了。在接下来的6天里,上海将以一流的城市环境和一流的服务保障,全力办好第二届进博会。
为了这一天,上海精心准备了很久。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11月5日至10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四叶草”喜迎八方宾客。 新华社记者 凡 军摄
我们与世界交朋友
《我们与世界交朋友》,这是东浩兰生集团近日推出的一本首届进博会参展企业访谈集的书名。东浩兰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强说,在第二届进博会上,东浩兰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为“朋友圈”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东浩兰生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曹炜介绍说:“规模更大、质量更优、创新更强、层次更高、成效更好,这将成为集团服务第二届进博会的重要坐标。”他表示,将推动集团各项服务工作从“物理反应”转换为“化学反应”。
东浩兰生将以3个“三”集成服务进博会:优化“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进口商品展销中心和全球宝玉石资源配置中心三大专业平台;办好国际航空产业链领袖峰会、2019长三角国际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创新论坛和国际珠宝高峰论坛三大论坛;提供近5000名“小叶子”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筹备组织工作、全方位多语种专业翻译和承担上海市国资进博会采购分团具体工作三大专业服务。
像东浩兰生一样全力拼搏在服务保障第二届进博会一线的上海国资系统企业还有很多,他们聚焦“越办越好”,瞄准更高要求,让更多进博会红利落地。
上海国企在服务保障进博会的过程中,与全球经济体、市场合作伙伴建立了更紧密联系,提升了国际化能力。
东方国际推荐来自33个国家的展商,包括柬埔寨、斯里兰卡、土耳其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展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更引入新一代飞行汽车、新能源汽车、复古古董车等夺人眼球的汽车展品。光明食品集团落实食品及农产品展区2200平方米招展工作,展出商品千余种。
不在场也能参加对接会
与首届进博会一样,第二届进博会也将举办为期3天的大型供需对接会,只是这次场馆面积更大、参加的企业更多。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与国家会展中心一起主办供需对接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招商处供需对接会负责人曹佩说:“目前,已有近9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中外企业代表报名参加,对接行业覆盖本届进博会全部7个展区行业。”
据曹佩介绍,在首届进博会上,来自82个国家和地区的1178家参展商和2462家采购商达成1258个意向,其中657对参展商采购商达成44.46亿美元的成交意向,受到参展商、各大交易团采购商的广泛赞誉。
曹佩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进博会十分关注最不发达国家经济与贸易发展,为这些国家的企业提供帮助。今年,供需对接会专门设立了乌兹别克斯坦国家专区。”
独家承办供需对接会的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资深客户经理杨军介绍说,供需对接会将在中国银行自主开发、全新升级的“中银跨境撮合系统”核心支持下,呈现一场“科技性、专业性、精准性”的对接盛会。
本次供需对接会还首次引入客户自助服务Pad高级终端,参会企业可自主查看洽谈日程安排及期望合作企业,定制洽谈意向清单,提高洽谈效率。没能报上名的企业如果也想参加洽谈,可以现场提出要求,在等候区“候场”。
杨军说:“今年供需对接会还有一个较大特色,那就是设置了视频对接专区,可覆盖到没能参加对接会的国内一些客商。我们在8个城市专门设置了视频专区与主会场对接,满足境外客户和境内客户的需求。”
在优化提升上做文章
走进国家会展中心区域,可以发现完成了功能升级的场馆鲜花盛开、进宝迎客,一派喜迎全球嘉宾的新气象,也让人赞叹上海在保障第二届进博会的过程中展现出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能力。
上海建工组织实施的第二届进博会主场馆国家会展中心规模提升工程,将北侧1号馆、2号馆由单层展厅改造为双层展厅,耗时近半年,新增6万平方米展厅使用面积。
第二届进博会重点建设工程共13项,与主场馆改造竣工相继完工的还有一批配套工程。
由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建设的诸光路地道已开通,在第二届进博会期间成为快速疏散观展车辆并连接“四叶草”和西虹桥地区的地下主干道。
隧道股份完成上海虹桥枢纽“一纵两横”高架涂装整治工程,让上海最重要的迎宾道路更加整洁、明亮。
北翟路新建工程首次采用全自然通风系统,每隔10余米设置一个“天窗”,是上海首条“会自主呼吸的隧道”,将为消防、救援等应急情况提供便利。
上海申通地铁重点推进轨道交通运输保障,徐泾东站完成改造后,出入口疏散能力提升30%以上。“进博会5G+智慧地铁平台”日前也在该站正式上线。
上海久事集团旗下的强生控股预计在展会期间提供出租车站点服务保障4350辆次,比首届进博会增加48%。
中国太保作为本届进博会指定保险服务商,推出“进博保”一站式保险产品及服务,特设1亿元理赔专项准备金,提供总保额5000亿元的风险保障。
“进博会对上海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很大的促进提升作用。”上海市副市长、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许昆林说。
在质量、细节、体验上下功夫,在优化、完善、提升上做文章,这就是上海展现在世界面前的城市特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沈则瑾)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