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共和国的故事·架桥记】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

2019年09月17日 07:47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乔金亮

  2018年10月23日开通的港珠澳大桥作为“国之重器”,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一环,也是世界跨海大桥建设史上的超级工程,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时间回到2018年10月23日,伶仃洋上,海天一色、潮声阵阵,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碧波之上,一桥飞架香港、澳门、珠海三地,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飞越沧海百年的历史风云,展现出当代中国的风采。

  如今的港珠澳大桥已成为伶仃洋上一道壮美的风景线。这个显著地标性建筑群彰显了建筑之美和艺术之美,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一环,更是世界跨海大桥建设史上的超级工程。

  铸就“钢筋铁骨”

  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科研创新可谓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题中之义。这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庞大的跨海大桥,建设者们克服许多世界级难题,集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我国虽然早已确立桥梁大国形象,但港珠澳大桥的复杂性和技术难点之多都是空前的。这是一个曾经被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无法做到”的工程。

  “如果没有中央和国家层面的直接支持与指导,大桥梦想无法变为现实。”广东省发改委主任葛长伟介绍,港珠澳大桥不但技术复杂、施工难度高、工程规模庞大,而且涉及3套技术管理标准,统筹协调并非易事。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港珠澳大桥专责小组”,协调各方,推动解决了一系列难题。

  大桥的建设是多方协作的结晶。以抵御强台风为例,自2009年开工建设以来,港珠澳大桥累计开展了近40次抗防台工作。每次强台风过后,港珠澳大桥均安然无恙,甚至连人工岛上建筑的窗户玻璃都没有破裂。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众多单位的科研大协作和建设大合唱。

  在大桥设计和建造的14年里,桥梁专家、工程师、设计师、一线工人组成的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凝聚起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磅礴力量,构筑起世界级跨海通道。据统计,共有21家企事业单位以及8所高等院校,在水文、气象、地质、地震、测绘、环境等方面展开了51项专题研究。

  港珠澳大桥凝聚着每位参建者的辛勤付出和汗水,也是每位建设者的骄傲。作为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年纪最大的工程师,谭国顺说:“大桥建设中,从原材料到施工现场的众多大型设备全部是国产,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建桥水平的先进,还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确保120年标准

  在中国的百万座桥梁中,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的标准。科研人员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创造性提出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

  “我们采用了当前世界上最好的高性能环氧钢筋、不锈钢钢筋、工厂化制造等,集目前全球最好的耐久性技术来保证港珠澳大桥达到120年使用标准,这在中国也是绝无仅有的。”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自豪不已。

  港珠澳大桥横跨伶仃洋海域,属典型海洋大气环境。大桥能否实现设计使用寿命120年的目标,最大挑战之一来自微观世界——氯离子。海洋大气环境中的氯离子具有很强的侵蚀性,导致腐蚀速度比内陆环境中高出许多倍。

  中铁大桥局承担了港珠澳大桥CB05标段的建设,占大桥海上桥梁段建设全长三分之一。大桥局专家介绍,为解决海洋大气环境对钢结构和混凝土的腐蚀,建设者严格施工,减少海上现场施工量,从工艺上保证大桥施工质量。

  大桥施工还存在阻水率限制,机场航空限高,海上施工受气旋、大雾等环境影响,有效作业时间短等多方面难度。为此,中铁大桥局自主研发一系列海上建桥利器,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仅用时两年零八个月便拉通标段,刷新了中国海上连续长桥建设的速度。

  实现最高境界

  不仅要建一座能跑车的大桥,还要建成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将建筑结构与景观艺术融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这是桥梁工程设计与建设的最高境界。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最美的桥梁之一。大桥桥岛隧错落有致,线形优美。为什么选择“桥岛隧”相结合的方式?大桥全长约55公里,其中跨海段42公里。由于线路经过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同时又临近香港国际机场,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限定使得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为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选择在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这就构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港珠澳大桥也是融合现代体验的桥梁。在大桥深达40米的海底沉管隧道内,手机4G网络信号依然满格,三大运营商在该桥实现全覆盖。中国铁塔珠海市分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大桥公网通信工程创新采用了综合解决方案,“共建共享成效优”是亮点。

  港珠澳大桥还是一座具有生态美的桥梁。港珠澳大桥穿越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是建设者们的承诺。通过不懈努力,他们最终实现了海洋环境“零污染”和白海豚“零伤亡”的目标。

  打开地图人们发现,港珠澳大桥打通了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道路交通网,真正意义上形成了环珠江口轴线的三角形。作为大湾区建设的代表性工程,港珠澳大桥为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树立了典范。一桥连三地,中国人民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将继续奋力前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

(责任编辑:刘江)

【共和国的故事·架桥记】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

2019-09-17 07:47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