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16日讯(记者刘 亮 徐 红)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北京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什么叫“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这项举措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方面有哪些创新?
北京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就是基层乡镇或街道遇到急难问题,需相关职能部门支持配合,街巷长或基层政府第一时间“吹哨”来通知召集,各相关部门来“报到”一起解决问题。“‘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以问题为导向,变被动为主动,打通了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2018年1月,北京市出台《关于党建引领街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实施方案》,明确加强党对街乡工作的领导、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层考核评价制度、推行“街巷长”机制等14项重要举措。
在西城区展览路街道,工委副书记程勇告诉记者,展览馆路42号楼、46号楼两栋回迁楼曾经长期存在电费纠纷导致居民用电难,其中既有过去积压的历史问题,也有物业公司不作为的问题。2018年3月28日,展览路街道办事处主持召开了相关问题协调会,吹哨召集西城区国资委、西城区供电所、西都地产、天创地产、华辰物业、天创物业等相关单位参会,协调解决问题。经街道协调,到场参会的各方一致同意把确保居民用电放在首位,“搁置争议,平稳过渡”,解决了居民用电难问题。
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强调‘接诉即办’,围着群众转,奔着问题去,沉到一线干。”
结合机构改革,北京市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建立全市统一的12345市民诉求受理平台,优化提升接单、派单、督办、回访、考评等流程,构建“24小时不下班、365天不休假”的服务模式,实现“单单有回应,件件有反馈”。同时,北京市还建立了以“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为指标的考核制度,每月对全市16个区、333个街乡镇、市级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业的“三率”成绩进行排名。
为解决基层执法力量分散、难以“握指成拳”等问题,北京市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到街乡,建立实体化综合执法中心,普遍采用“1+4+N”模式,以街乡城管执法队为主体,公安、消防、交通、市场监管4个部门分别派驻1人至2人,规划住建等部门明确专人随叫随到,开展联合执法,直接解决问题。全市各街乡均组建综合执法队,逐步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推行“街巷长制”,在全市街巷共设置1.5万名“街长”或“巷长”,分别由街乡处、科级干部担任,选派“社区专员”,让街乡干部真正到基层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还推动了基层治理结构的优化。过去,街道的机构设置遵循的是“向上对口”原则,上级有哪些职能部门,街道也得有对应的部门,一个街道有近30个部门,结果各个部门忙闲不均,难以集中力量为老百姓解难题。按照“向下对应”原则,东城区重新设置街道部门,过去的29个部门被精简为12个。
据了解,北京市以“6室+1纪工委+1综合执法队+3中心”为基本模式推进街道机构改革,“6室”包括综合保障办公室、党群工作办公室、社区建设办公室、民生保障办公室、社区平安办公室和城市管理办公室,“3中心”则指设置3个事业单位,将全市街道的机构数量减少一半以上。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推行后,多年积压、久拖不决的基层治理难题和私搭违建、乱停车、环境脏乱、老旧小区设施陈旧等老百姓身边的烦心事得到有效解决,也促成了一批菜市场、便利店、口袋公园、健身广场等便民利民设施的建成。截至今年7月份,北京市16个区的群众诉求解决率较年初提升13个百分点,满意率提升12个百分点,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