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不仅多年来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一,而且诞生了诸多明星企业。长期以来,广东就是网红省份,广州、深圳等更是网红城市,那么,我们从经济、科技、文化的角度出发探寻:广东为什么这么红?广东为中国带来了什么?或者说,广东以一省之力从哪几个层面为国家赋能?
从过往这些年的历史脉络来看,广东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促进了文化繁荣和教育发展,而文化繁荣和教育发展又对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推动力。经济发展使得社会更重视基础教育,比如马化腾和任正非近期就提到了基础数学的重要性,而教育的进一步提升又会推动科技力量的进步。广东这些年的发展也确实受益于高校培养了大量高科技人才。
经济赋能: 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广东模式”是一种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广东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其GDP总量甚至已经接近或者超过一些有影响力的国家。比如,广东去年的GDP总量接近10万亿人民币,而2017年韩国的GDP为1.5307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12,而澳大利亚的GDP则为1.3234万亿美元,排名13,广东省的GDP总量至少已经超过澳大利亚2017年GDP总量。
广东从经济方面为国家赋能,不仅仅是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营企业家,不仅仅是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就业问题,不仅仅是贡献了巨大的税收,而且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了一种没有统一模式的所谓“广东模式”:即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特点,在市场化条件下飞速发展。我们来总结广东各城市的所谓成功范例,会发现无从下手,因为各市差异极大。
比如东莞、佛山、深圳、广州各有自己的模式。佛山的模式是向内成长,政府积极营造有利于经济开展的环境与准则,所以本土企业发展迅猛,大名鼎鼎的格兰仕、美的、志高以及顺丰(初期)都是出自于佛山,佛山模式有点德国先进制造业云集的味道,佛山的企业普遍低调、内敛。但是佛山以一个地级市的量级,其去年的经济总量已经接近万亿,作为广东第三城,可谓富可敌省。
东莞则因为土地、外来人口红利、地理等优势,一度更加强调外向型经济,更多做“三来一补”的代工,不过现在有华为加持松山湖,经济结构正在向更为合理和均衡的方向转化。如今的东莞也在科技的道路上加速,东莞智造、零碳等概念深入人心,深入城市肌理。东莞的30多个镇各有产业专长,具有较高的市场化特性。
深圳早就提出了“四个难以为继”,虽然GDP的增长速度曾一度掉在天津、重庆的后面,但深圳咬牙坚持转型,守得云开雾散,科技创新、高端服务业与金融都有较为耀眼的亮点。
广州正在动能转换中,在原有的商贸、交通优势之外,再增加人工智能、信息软件和生物技术的大力推进,文教医疗资源继续在华南保持领先,今年一季度GDP增速跃居一线城市第二名。
这四座城市去年为广东GDP逼近10万亿贡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广州2.3万亿,深圳为2.4万亿,佛山在1万亿左右,东莞为8278亿,四个重点城市加起来差不多是6.5万亿,占到广东GDP的66%左右。有预测称:只要这四个城市稳步增长,其余城市不要大幅度波动,广东2019年的GDP破10万亿应该是比较容易的。
再追问一句,什么是“广东模式”呢?从各市的情况来看,确实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答案:让佛山学习深圳的先进经验,未必适用,因为深圳的地理位置以及产业布局和佛山完全不同,同样,珠海也不要指望学习广州的转型经验,因为人口、交通以及各种力量的支持太不一样。
笔者理解,“广东模式”其实就是放权,让各个地方依据自己的核心优势去放手发展。一线的指挥官最清楚哪里的力量最强大,前线指战员最清楚哪里的利润更丰厚,所以,各市有各市的模式,端上桌子就是广东省创造的一个优质产品——广东以占全国1.8%的土地面积,占全国8.03%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10%的国内生产总值。
“广东模式”就是创造一个高效的服务型的制度体系,让各路“神仙”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去各显神通,“广东模式”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可以把它命名为“广东生态”——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无时无刻不在适应新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生长,这其实也是一种广东力量。
所以,我们可以说广东是以一种灵活变通的市场化经济生态为国家赋能,这对于整个国家意义重大。
科技赋能:文化教育助力科技爆发 广东成为科创驱动力重要区域
除了经济上的高歌猛进,其实,广东也是中国的科技高地。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的今天,广东在科技方面是为国家赋能的重要力量。
站在广深莞的地图前,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广深莞科技创新走廊自西向东南延伸,宛如一条巨龙串起诸多科创明珠:从藏龙卧虎的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到华为基因突出的东莞松山湖,再到准备扩容,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深圳高新区。
“一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十大核心创新平台+多节点”这其实是广东科技力量的核心腹地,在科技这个巨大的连接器中,广东无疑是中国与世界联通的最强大管道之一。
广东的科技企业极为活跃,尤其是深圳、广州两大极点城市的科技创新所带来的能量正在急速上升,专利技术申请数量也引起世界瞩目。
4月25日对外发布的《2018年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显示,2018年广东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2.5万件,占全国总量的48.7%,连续17年保持全国第一。
广东以科技为国家赋能,不但有华为、腾讯、微信等“头部”企业,更有在广东的绝大多数处于“腰部”的中等规模企业,它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奋力搏击,熟悉“水性”,知晓规则,更多的时候懂得用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因此,它们不但积极申请专利,而且相当大一部分专利科技含量高,非常接地气,有极强的应用型,直接与工厂、销售市场联通,创造经济效益和就业,同时反向将信息回馈科研机构、高校,形成较为顺畅的反应改进机制,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系统。
广东的科技实力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一面镜子,越来越快,越来越强,现在又开始着眼补基础教育的短板。近日,基础数学成为万众瞩目的学科,就是因为任正非、马化腾等几位广东企业家在不同的场合分别提到基础数学的重要性。这意味着高速发展的广东龙头科技公司已经开始关注更为长远的未来,这也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
科技感极强的广东似乎越来越理性,但是又越来越“性感”,正在吸引着千百万的科技人员投奔而来。
正如全球人工智能及认知科学专家皮埃罗·斯加鲁菲所言:21世纪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分布都更不均匀。全球为数不多的几个主要中心,正拥有着全世界很大一部分高数字化、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型劳动力,如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还有中国的深圳。但是这种聚集其实是更有效率的选择,随着这些专业知识变得日益集群化,创新成果的技术研究和商业开发也已表现出同样的效应。
广东的几个重要城市和北京、上海、杭州一起成为国家科创的核心驱动力,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学科、不同产业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赋能,换言之,这些城市处于技术研发的上游,是非常重要的动力来源。
广东的科技力量,对外开放,对内赋能,带动了就业、税收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是中国进步的一块坚实基石。
文化赋能:经济发展孕育文化需求 广东为国人文化生活贡献源头活水
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和科技的狂飙突进,带来的是富裕的生活,带来的是人们对生活、文化的进一步凝视和深思。广东文化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发生令人欣喜的蜕变。
毫无疑问,广东人的生活消费水平已经进入比较高的层级,尤其是珠三角区域,当然,粤东西北地区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至于省会城市广州,以人均GDP计算,广州已经迈入“高收入城市”行列;以预期寿命、学历水平以及收入水平来看,参照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看,广州已经进入高水平人类发展阶段;以生存型消费及发展型消费所占比例看,广州居民生活水平处于富裕阶段并迈向富裕阶段。
在这种氛围下,广东人开始更关注内心与精神世界的建设,即更重视广东文化这一母体。
广东文化本来就有兼容并包的特性,广东人在进入一个相对富裕的阶段之后,对于熟悉的大院式生活的追求,对于一个更为温暖的生活场景的回归,成为一种必然,我想这就是所谓“平和建构”。
举一个实例:笔者曾在佛山三水亲身参加了一场以陶艺为主题的社区文化活动,在围观孩子们陶醉于陶艺的创作时,我和主办活动的博雅社区俱乐部的两位理事聊天。她们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也是热心的社区活动组织者。
其中一位妈妈讲起两个女儿对社区活动的热爱就两眼发光:“她们特别喜欢去跳舞,社区里组织舞蹈培训班,我就让她们自己去,反正下楼就是,我很放心。每次我把孩子的社区活动发到朋友圈,都会引起很多羡慕。”
另外一位理事则讲起邻里关系的话题,本来大家都很忙,平时无暇打交道,结果因为有了免费参加的社区活动,大家在群里唧唧喳喳,在线下又有互动,发现邻里关系温暖又贴心。
在人心浮躁的当下,博雅社区俱乐部与业主起而行之,知行合一,以自身的行动和精力来丰富和推进新型社区文化生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化学反应”?当人们完成了物质生活的富足追求之后,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并且不以赚钱为目的。这在人人重利的今天,自然是一股“清流”——而这股“清流”对居民的文化素养、精神内涵的滋养,对下一代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这是民间的自发的对广东文化以及广东新型社区文化的滋养,类似这样百花齐放的社区文化建设在佛山较为突出。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人情淡漠,比如人们更重视手机传递的资讯,而大幅度减少了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新型社区文化强调互动性、参与性,并且在地理上具备足够的距离优势,实际上是以文化和情感的交流为媒介,打破了人际隔离的篱笆。
广东本来就是移民大省,广东文化的兼容并包正好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只要有组织者积极志愿牵头,新型社区文化即成燎原之势,这是广东文化为国家赋能的一个具体落点,而且也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结合点。
做一些与赚钱无关的有趣之事,只是为了在城市中抚慰浮躁的情绪,重回旧日的美好时光。这样的新型社区文化在广东文化的基座之上萌芽生长,其实正是广东文化的特点,也是广东文化大放异彩的体现:
广东文化讲究“不拘一格”,即务实。广东文化强调“不守一隅”,即适应环境变化。广东文化是紧扣实践、时代、生活这个主题的。
佛山以及三水为什么会成为这个主题方向的突出建设者其实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落点。
笔者和博雅社区俱乐部工作人员交谈得知,俱乐部试运营之初就是有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的,而不是抱着盈利的目的。俱乐部与北大有血脉相连,因此,无论是举办“北大三水讲坛”还是开办“北大书院”都是怀抱对文化的赤诚和向往,同时也希望业主如鱼得水乐在其中。
这样一种共建共享模式以共识开头,以共赢持续,以共乐前瞻未来。目力所及,涉及棋艺、书法、阅读、游泳、摄影、园艺等方向,颇有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艺”之趣(“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当然也不尽完全相同,算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追古怀远吧。
回到现实中,北大是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某种程度上又与岭南文化的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有相通之处。
从远古至今朝,从北方至南方,文化的理念交汇撞击于广东。
从这个角度来说,广东人正在文化方面为国家赋能,这种赋能,不仅仅是与时代同步,更是温暖的家庭氛围、邻里关系的融汇和提升,这是广东文化为国人生活贡献的一处源头活水。
著名诗人泰戈尔说:屋是墙壁与梁所组合;家是爱与梦想构成。
那么社区是什么?我想是温暖与文化的所在。
温暖是触手可及的,文化是深藏于心的。
广东是一方热土,过往几十年不仅仅在经济上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在科技、文化方面也有突出亮点。
前瞻未来,国家的美好未来会有更多广东力量的参与。
广东加油,看好你!
文/今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