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用秦腔文化唱响团结歌

2019年02月27日 11: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穿上精美的戏服、涂上五彩的脸谱,拉开架式气运丹田,扯开嗓子就是一阵“吼”。听说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柯柯镇有一个托海村,这里村民们大多“不耕田,不种地,一天倒晚唱大戏”?

  2月24日,记者跟随中国报业协会行业报委员会组织的中央媒体海西行采访团,来到这个“唱戏村”走访,一走进村里的文化大院,迎面写有“秦腔舞台”的大戏台格外显眼。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去年,托海村被评为海西州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作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兰托海村秦腔代表性传承人、托海村党支部书记杨发启,操着一口纯正的青海话快人快语,“托海村是个移民搬迁村,村里的农民收入主要靠打工、土地流转、出租车拉运增加收入,2018年,托海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30多年前,托海村民整体搬迁到这里后,也将当地的秦腔表演艺术带到这儿,扎根传承,促进了民族团结。”

  ↑2016年,秦腔业余剧团在海西州“柴达木之夏”上,演出《火焰驹》剧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农闲时,托海村村民们会来到这个大舞台上“吼上一嗓”,方圆多少里开外都能听到。每逢大小节日,村里成立的秦腔业余剧团更加活跃,为村民献上丰盛的文化大餐,如《苏武牧羊》《赵氏孤儿》《铡美案》等10多篇大众耳熟能详的优秀历史剧目。

  ↑2019年元宵节期间,秦腔业余剧团在乌兰县城购物中心广场上,为百姓演出《二进宫》。(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国粹秦腔,老百姓看得过瘾,也乐在其中。秦腔业余剧团在编演剧目的同时,积极开展政策宣讲活动。杨发启告诉记者,近年来,剧团还通过在演出中穿插“三句半”等表演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民族团结进步政策,以及脱贫攻坚和党的惠民政策,深受群众喜爱。村“两委”深入谋划,积极为群众“送文化、送科技、送理念、送信息”,达到了寓教于乐、寓富于乐的目的,从而引领广大群众唱响“团结歌”,共谱“和谐曲”,唱活“致富经”,找准“发财路”。

  托海村这种把“演出+政策”,以及各种知识技能宣传、培训结合起来的作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如今,托海村的名气越来越响,其秦腔业余剧团不断参加周边乡镇组织的各种活动、走进工矿企业进行慰问演出。

  据统计,近年来,通过演出和“三下乡”等活动,托海村秦腔业余剧团共开展各类演出50余场,仅2018年演出就达到13场,向4万余人次群众宣传了各项强农、支农、惠农政策,对促进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7年6月,托海村秦腔业余剧团在青海省举办的丝绸之路花儿故乡艺术节、河湟民俗文化节上,演出《苏武牧羊》后向观众谢幕。(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直白朴素的唱词,余音萦绕,律曲时而轻柔婉转,时而激越昂扬,秦风古韵,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和乡愁。许多年来,大多都能哼唱几句秦腔的托海村人,不管走南闯北到哪里,都会把秦腔带到那里。

 

 
 

  杨发启一边介绍一边带大家走进幕后化妆室。只见屋里摆放着各种装扮行头、文武器乐,几名村民正在“排练”。据了解,当地政府非常支持秦腔传承,为这个秦腔业余剧团装备了服装和道具、扩建了演出大舞台,且扶持力度逐年增加。几年下来,已累计投入扶持资金80多万元。

  一名村民告诉记者,我们就是要高唱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党带领我们奔小康。说着说着,杨发启和乡亲们便唱起秦腔,说起了“三句半”《跟党走,感党恩》。

  (经济日报 记者:徐红 视频:徐红 )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