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滑雪战队:一支为北京冬奥会保驾护航的“雪上铁军”

2019年02月01日 09:33   来源:新华网   侠克

  原标题:滑雪战队:一支为北京冬奥会保驾护航的“雪上铁军”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题:滑雪战队:一支为北京冬奥会保驾护航的“雪上铁军”

  新华社记者侠克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的冬奥会赛区雪场内,一条条难度各不相同的雪道如白色蛟龙盘绕在山间。2019年1月6日,220余名北京冬奥会滑雪战队队员统一着装,分组、分批从高山滑下,在这里进行了雪季集训和训练成果展示。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临近,冰雪运动人才培养不断“提速”。自2018年10月北京冬奥组委组建“滑雪战队”以来,这支由民间高手组成的队伍已发展成为一支300余人的“雪上铁军”。

  高手在民间:一支源于群众的队伍

  冰雪运动进入我国时间较晚,针对缺乏高水平办赛人才的现实问题,2018年10月,北京冬奥组委组建“滑雪战队”,从2100余名雪上项目专业志愿者中试点选拔了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154名滑雪高手作为滑雪战队首批队员。

  在这些人中,81人来自北京28所高校,包括教师25人和学生56人;50人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其余23人则来自冬奥会场馆的业主单位。这些人中有高山滑雪国家级裁判17人、一级裁判两人、自由式滑雪国家级评分裁判一人,还有10人曾获得省区市级滑雪比赛前三名。

  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滑雪战队总指挥闫成说:“组建滑雪战队,就是要面向社会开发整合人才资源,挖掘民间高手,参与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赛道作业队伍,也为主办城市留下宝贵的人才。”

  “以前在参加世界比赛时是国外的志愿者为我们服务,在北京冬奥会上,我们将作为志愿者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服务。”滑雪战队队员代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冠军王娇说,“作为滑雪战队的队员,将为冬奥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很自豪。”

  拼搏奉献:在实战赛场接受历练

  滑雪战队队员、北京大学体育部副教授何仲恺说,战队需要接受意志和技术的长期历练,在国内举办的一系列国际滑雪赛事就是战队练兵的最好平台。

  2018年12月4日至7日,滑雪战队50名队员在严寒中参与国际雪联“远东杯”滑雪比赛第一站办赛工作。他们的工作内容涵盖执裁、旗门安装、赛道平整、安全防护网维护等,几乎包括赛道作业的全部任务。

  在为期四天的比赛中,赛场室外气温一度接近零下26摄氏度,全体队员每天从凌晨起床,到下午比赛结束,一直坚守岗位,认真投入工作。

  说起在“远东杯”赛场上奋战的经历,战队队员、安贞医院护士长乔杰说:“没什么,我们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不能给冬奥组委丢人。”

  滑雪战队队员们的奉献精神受到了国际雪联工作人员的赞许。国际雪联一名官员对滑雪战队总教练王忠说:“你们的队员是从哪里找来的?他们太棒了!”

  发展壮大:为冬奥梦而战

  滑雪战队自组建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许多滑雪爱好者、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慕名前来,向北京冬奥组委提交了入队申请,一些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等单位也纷纷推荐优秀人才加入战队。

  2018年12月22日,滑雪战队迎来165名新队员,第二纵队正式组建。这支队伍中有73人是国内技术官员,19人是获得过国内外相关专业机构认证的滑雪教练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15人曾获得省区市及以上级别滑雪比赛名次。

  “第一批滑雪战队建队以后,我就持续关注着战队的每周动态,也一直寻找着加入的机会。”新队员代表满恒彪说,“得知滑雪战队要参与‘远东杯’的办赛工作,我立即跑到崇礼,加入赛道作业队伍。现在有机会转正成为正式队员,我很激动,希望能在战队实现冬奥梦。”

  闫成说:“他们用平凡的工作,诠释着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的内涵。”

  王忠介绍,滑雪战队自组建以来,已经开展了13次集中教学。“队员们在实战中不断积累经验,希望这支队伍能成为冰雪赛场上的一支‘铁军’。”

  闫成表示,未来北京冬奥组委将与东北、西北地区加强联系合作,共建滑雪战队各地区分队,预计未来战队总体规模可达2000人左右。

(责任编辑:秦爽)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