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一些乡村旅游景区进入“冬眠”。西南某县盛产茶叶,每到采茶时节,漫山茶香弥漫,风光秀丽,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赏茶摘茶品茶。但到了冬天,景区游人稀少,这可急坏了农家乐的老板们,景区里的饭店、民宿都接不到客人,一些甚至关门歇业。
乡村游旺季时路上堵满车,淡季里景区不见人,这样的情景并不少见。因节假日、自然风光季节变化、景区定位等因素影响,旅游有淡旺季是普遍现象。乡村旅游有特殊之处,一方面,它的重要内核是乡村自然风光,季节变迁对景点影响较大,比如主打赏花踏青类的景点,旺季仅有几个月。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农事活动的时节性特征明显,冬季不少地区进入农闲,缺乏游客可参与的体验活动,景点吸引力大幅下降。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乡村旅游淡旺季客流差异大,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一年只赚几个月”成了行业尴尬。
淡季太淡,旅游资源和设施利用率不高,大大增加经营者的成本,影响市场主体积极性。而游客旺季集中出行,景区承载能力有限,游客体验差,导致留不住、难再来。对于吃“旅游饭”农民来说,影响了其稳定增收的能力。与此同时,乡村旅游正处于成长阶段,市场主体实力相对较弱,经营能力不强,创意不够,导致在解决淡旺季问题上的办法不多。
乡村旅游是农村成长起来的新业态。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共接待16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200亿元,同比增长15%。乡村游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居民休闲消费有重要作用。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门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各地各部门要把乡村旅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如何让乡村游淡季不淡,成为一个发展课题。
坚持科学规划。如果缺乏引导,一哄而上,经营者容易恶性竞争,甚至陷入“旺季赚短钱”的误区,出现宰客现象。经过多年发展,成熟的景区探索了不少方法平衡客流。各地可立足区域特色,合理确定产业规模,科学设定旅游线路,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组合,突破季节限制,并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同时,农村欠账较多,交通、食宿、网络通信、污水处理、卫生服务等方面水平亟待提升,需要补齐公共设施和服务的短板,提升景区承载力,提升游客的出行体验。
创新新型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是造成淡旺季客流差距的问题之一。比如当前多以观赏类、采摘类为主,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可细看细品的不多。要鼓励市场主体深度挖掘农业本身附带的观光、康养、科普、文化体验等功能,开发新型乡村旅游产品,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同时,政府通过人才引进,教育培训等方式,充实规划、经营类人才队伍,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深度发掘乡村四季不同的美,让乡村游时时有美,处处可玩,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定来源。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23日 09 版)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