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碑店分市场运转步入轨道 北京新发地不外迁

2018年12月05日 08:3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黄俊毅

  北京新发地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 黄俊毅摄

  宽敞的大院里,大白菜、西红柿、黄瓜、土豆堆积如山。这里是北京新发地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人们谈价的谈价,装车的装车,一派繁忙景象。大名鼎鼎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不是在北京吗?怎么“搬到”高碑店了?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30年来,承担了首都90%以上的农产品供应,是名副其实的大“菜篮子”和大“果盘子”。

  今年29岁的朱占权是河南商丘人,在河北涿州包了100亩田种大葱,以前都是运到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2015年10月北京新发地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启用以后,他不再跑北京了,所有货几乎都从高碑店发。

  北京新发地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首批落地并成功运营的重大民生项目。高碑店物流园一期已经建成并于2015年10月29日顺利启用,现入驻商户5300多家,辐射京津冀、东北三省、内蒙古,日最高交易量1.6万吨,交易额1.2亿元。

  对在高碑店发货的优势,朱占权深有体会。他一车8000斤大葱,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要交进场费130元,在北京新发地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只要60元。最关键的是,在高碑店发货省时、省事、省心。朱占权在涿州的大葱基地距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85公里,距高碑店新发地农副产品物流园只有20公里。以前去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路上需要两个半小时,如果堵车需要5个小时。来高碑店新发地农副产品物流园路上只需半小时,从不堵车。三年前高碑店新发地农副产品物流园刚开张时客户少,朱占权每天才卖200斤大葱,现在一天可以卖2000斤,量越来越大。

  像朱占权这样转战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的商户还有很多。山西菜商孟德荣有一辆大货车,专门从高碑店向朔州各大超市供菜,每月进货500吨。以前孟德荣进货都去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开张后,他再没去过北京。“北京环保门槛高,尾气排放要求高,我这车达不到标准,不许进。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虽然远一点,但是路更顺,实际上在途时间更少。”孟德荣说。

  按中央部署,北京市近年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力争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其中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两三个百分点,争取2020年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坊间传言,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也将像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一样外迁。

  “我看到过一些媒体关于新发地外迁的报道,但没有接到任何上级部门让新发地外迁的指示。我们在高碑店建了分市场,有人就说新发地要搬到高碑店去。我们在海南也建有分市场,难道要搬到海南去?新发地不会搬,但是会承担疏解人口的任务。”针对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将外迁的传言,北京新发地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玺予以澄清。

  目前,北京新发地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先后与北京京开、岳各庄、王四营、大洋路等市场达成合作意向,并与北京首农集团、北京崇远集团、北京天恒置业等集团公司签约,合作建设园区二期工程。二期建成后,园区将实现由“大宗农产品集散交易”向“食品产业集群式发展”转型,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大型综合物流枢纽和北方重要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基地。“高碑店项目一、二期全部运营后,预计年交易额1500亿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0万个、间接创造就业岗位20万个,初步测算能有效疏解外来在京人口30万人、每年至少减少进出京车辆1000万辆次。”张玉玺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俊毅)

(责任编辑:秦爽)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