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至1988年6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组织相关课题组,就我国中期(1988—1995)经济改革规划纲要分别提出报告。在上百位经济学家对改革规划纲要进行比较的研讨会上,争论最大的是,我国中期改革的主线是什么。有三种不同的主张。第一种主张企业改革中心论或所有制改革中心论,认为中期改革应积极推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种主张中期改革以价格改革为主线,以此推动经济运行机制转轨,以便为企业改革和其他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三种主张企业改革和价格改革、所有制改革和经济运行机制改革双线推进,即“两条主线论”,认为二者如同硬币的两面,不可偏废,应协调配套进行。今天看来,“两条主线论”不仅对1988—1995年中期改革是有效的,而且对整个中国经济改革进程都是有效的。中国40年经济改革的历程,总体上就是沿着这两条主线不断深化的。
第一条主线: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第一条主线是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包括国企改革,允许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利用外资,建立新体制的所有制基础包括微观经济主体。总之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
个体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后,最早打破公有制一统天下格局的动因,是为了解决上千万人的就业问题。1979年2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召开了“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次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面对巨大就业压力,会议提出并经党中央国务院批转的报告指出,“各地可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等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尽管有种种限制,但它毕竟为城市个体经济的发展开了绿灯。
私营经济接踵而来。个体经济一发展,私营经济必然接踵而来。对于雇工经营,开始国家是有限制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实践,人们对私营经济的认识逐渐明确。1988年4月,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同年,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开始办理私营企业的注册登记,中国私营企业可以名正言顺发展了。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私营经济发展迅速。
引进和利用外资。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主要是办经济特区和引进与利用外资。对于兴办经济特区和利用外资,各界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主要是提出经济特区“姓资还是姓社”的诘难。但在党中央和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深圳特区头几年就做出成绩。1982年深圳特区工业产值达到3.6亿元,1983年跃升至7.2亿元。邓小平听到后,非常高兴,在1984年1月26日考察深圳时,挥笔题写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在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的支持和领导下,从经济特区到全国,利用外资逐步扩大,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越来越多,逐渐成为我国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包括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改革。中国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尽管没有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但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打响了第一炮。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取得很大进展。截至2017年底,国有企业(全国国资监管系统企业)资产总额已达160.5万亿元,上缴税费总额占全国财政收入四分之一,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五分之一。其中,中央企业资产总额54.5万亿元。2016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中,上榜的国有企业增加到83家。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命题。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总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今后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的主要任务。
第二条主线:经济运行转向市场主导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条主线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主要包括以市场取代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使其稳定健康运行。中国经济运行机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价格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格改革常常走在各项改革的前列。1985年起,中国价格改革就以放开价格为主,逐步放开农副土特产品和工业品价格,商品市场呈现繁荣景象,上百种票证相继被取消,到1998年终于形成了期盼已久的买方市场格局。到2008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工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格的比重均已达95%以上,各种服务价格也已大部分放开,说明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已实现市场化。
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体系的发育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91年,在价格改革大步推进的带动下各类市场蓬勃发展。第二阶段为1992—2001年,各类市场向纵深发展,国有企业从行政部门附属物向市场主体转变,市场格局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第三阶段为2002—2012年,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构建开放型现代市场体系。第四阶段始于2013年,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争取到2020年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改革宏观调控机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底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经济搞活了,微观经济主体有活力了,宏观经济管理必须跟上,才能使整个经济稳定健康运行。在实践中,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是成功和有效的,主要标志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每年都在增长,没有一年出现负增长。1979—2017年近40年,GDP以年均9.5%的速率快速增长,而CPI年均上涨率不到5%。这是一个绝佳的搭配,表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在保持经济总体稳定的条件下取得的,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未曾有过。
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最重要的职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巿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一方面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进行“放管服”改革,克服政府直接配置资源过多和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努力做好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保护环境等工作。这样做,就能更好地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两条主线论”符合十九大报告新时代经济改革两个重点的规定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谈到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两条主线论”符合上述两个重点的规定。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完善产权制度作为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今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着力点,包括保护知识产权、保护非公经济财产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与此相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等等。
今后经济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要素市场化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面也有新提法:“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对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宏观调控体系在财政、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手段协调融合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不再提价格政策,同时增加了区域政策。我体会,这是因为近几年价格改革进展较快,截至2016年底,97%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均已放开由市场调节,因此已很难运用价格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而区域政策日显重要,中国那么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优化重大结构的内涵,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正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次专门提出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是很重要的。货币政策一般主要关注物价稳定,货币政策要不要关注资产价格变动一直有争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的物价是稳定的,但是金融并不稳定,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危机爆发后的反思认为,要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只有关注物价稳定的货币政策是不够的,还要有宏观审慎政策。2017年7月14—15日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双支柱调控框架。所谓宏观审慎政策,主要是将各项金融活动和金融行为包括跨境资本流动、住房金融等纳入金融监管范围,目的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最后简要说说“两条主线”的关系。中国经济改革的两条主线是互相促进、互相渗透的。所有制的调整和改革,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社会形成多元的市场主体,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运行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各自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在市场上平等竞争,能够较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能激发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活力竞相发展。中国40年市场化改革使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充分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越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市场化改革越深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越能完善和成熟。
“两条主线”没有主次之分,同等重要。它们统一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小标题后,接着就说“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说明这两个重点都是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可以说,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下沿着上述两条主线展开的。还可以进一步推断,中国经济改革主要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作为指导理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总结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最重要学术创新成果。(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