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形成整合效应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2018年11月22日 07:30   来源:经济日报   

  在过去五年里,“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中国形成了更高层次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也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提供新动能。在不久前结束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下一阶段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工作的基本要求。

  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需要提出整合性的理论和政策框架来协调战略与战术目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这一整合性理论和政策框架需要实现产业发展、民生治理、区域融合、金融投资等要素的聚合,以应对“两个统一”和“三个平衡”的关系。“两个统一”,即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与能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克服地理障碍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以及工程项目支撑产业发展与民生治理支撑作用的统一。“三个平衡”,是指中国产业链延伸与沿线国家本地产业发展的平衡,单一城市与区域融合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城市协调发展的平衡,以及工程完成度与财务可持续性的平衡。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选择优先突破区域,以产业发展、民生治理为途径,以区域融合为目的,构建可持续的金融投资策略,发展三方或多方合作机制,形成整合效应。

  首先,研究区域比较优势,聚焦优先突破区域。深入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区域比较优势产业,及支撑规模经济的本地劳动力市场和供应链网络的发展潜力,选择重点区域优先突破。

  其次,以产业发展为关键性途径、民生治理为支撑性途径布局。规划和建立比较优势产业时,需前瞻考虑向规模经济和创新经济升级的路径,降低未来区域同质化竞争的风险。鼓励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联合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工程研究和职业教育,发展多层次的本地劳动力市场。鼓励双边或多边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推进技术、生产和资本整合,构建区域供应链。

  同时,积极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统民生治理体系,建设更好公共服务体验的数字民生和数字治理体系。例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少地区面临着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医疗紧缺等传统公共服务挑战。因此,可考虑鼓励建立双边或多边政府和企业联合的民生治理发展机制,支持当地产业的升级和社会的平衡发展,从而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公共物品属性和目标。

  再次,区域融合是整合性策略的目的。单一城市布局上升到区域融合格局,将有利于超越民生治理的工程化意识和导向,增强民生治理支持产业链延伸和发展的能力,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协调发展。

  此外,多方、多渠道的金融投资模式值得重视。三方或多方合作机制下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可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引导盈利导向的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组成联合体,与专业的顶层规划、方案设计和建设实施机构合作,开发城市的数字经济和创新模式,形成基于数字技术的中长期财政和税收来源,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参与产业发展和民生治理的空间,平衡项目的营利性和公益性目标。

  最后,通过推动三方或多方合作机制下的资本和产业联合体,将有助于提升“一带一路”倡议有关项目的透明性和可持续性。譬如,探索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在市场机制下的三方合作模式,将有助于改善部分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错误和负面认知。

  通过总结“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构建中观层面的整合性理论和政策框架,聚合产业发展、民生治理、区域融合、金融投资等要素,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纵深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兴通讯智慧城市学院院长 陈溪;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 王栋)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