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收集用户个人信息要立规矩

2018年11月20日 07:5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若 愚

  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APP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不容乐观。

  作为消费维权的第一责任人,用户有权敦促企业自觉自律。比如,要求他们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获取用户数据,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用户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提供相关服务和履行告知义务时,应该通过简洁醒目、通俗易懂的方式,避免消费者的误解和误读;充分听取和尊重消费者的合理诉求和意见并及时反馈处理。

  但是,企业需要广告带来的利润,需要社交带来新用户,并增加用户黏性,要求其自捆手脚很难。只有通过明确的法律为用户信息竖起盾牌,才能有效遏制企业肆意伸手。

  目前,我国已出台规范性文件和推荐性标准对APP收集个人信息行为实施规范和引导,但其中涉及消费者普遍关心的惩戒手段、如何赔偿等问题还不够充分。因此,应该通过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网络信息服务中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特别是对APP服务提供商的义务与责任约束,做好个人信息和数据应用中相关风险和问题的应对与研判,让网络时代的数据产业在法治范围内发展。

  另一方面,手机APP监管和个人信息保护,需要工信、市场监管、公安、文化、网安等有关部门协同共治、动态监管。比如,对开发商资质的审核、APP登记备案、APP服务功能和内容审查、违规惩罚机制等各个环节都应形成联动,强化源头治理。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要严厉惩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个人信息贩卖的黑色产业链,对于侵犯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行为,要形成常态化监管机制,发现一起严惩一起。还可以考虑建立APP联合抽查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及时公示黑榜软件,提醒消费者谨慎下载。

  此外,消费者在选择使用手机APP时要选用安全合规的APP产品和服务,并选择正规有效的渠道下载安装,认真阅读APP的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说明,了解操作注意事项;要注意培育良好使用习惯,不随意开放和同意非必要的读取权限,不随意输入个人隐私信息,定期维护和清理相关数据;一旦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要通过有效手段及时主动维权,必要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让更多消费者免受其害。

  如今,全球每天诞生的新APP不计其数。只有通过既定法律底线,监管及时有力、消费者提高警觉,各方合力才能遏制住部分APP肆意获取用户个人隐私的行为。是时候给APP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立规矩了。(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若 愚)

(责任编辑:秦爽)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