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双11”带火分期消费 每10个分期用户就有6个95后

2018年11月12日 16:1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2日讯(记者温宝臣)"双11"前夕,中央出台多项促消费政策,明确提出鼓励发展消费金融。分期购物作为有场景的消费金融业态,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正扮演着拉动消费,助力消费升级的重要角色。

  乐信(NASDAQ:LX)旗下分期乐商城数据显示,今年双11当天,分期乐商城第29分钟下单破亿,交易额同比去年增长200%,参与人数增长50%。热销商品包括:手机数码、运动户外、腕表配饰以及美妆鞋服;这些品类和往年类似,但今年人均消费金额比去年增长约40%,体现出消费升级的趋势。

  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分期用户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今年双11,95后的消费者占比超过60%,他们已经正式接棒80、90后成为分期消费的主力军。

  95后成为分期消费主力军

  消费文化是社会变迁的真实写照。生于匮乏年代的50、60后,有钱也“不敢花”;70、80后,无生存之忧但有生活压力,多数人崇尚 “有多少钱花多少钱”;而90后尤其是95后,没有生活压力和饥饿记忆,他们的消费观更前卫,分期消费在这群人中非常流行。

  分期乐商城数据显示,今年"双11",用户人均消费金额达2700元,有六成用户是95后。“当前年轻人的自主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旺盛,对品牌和审美的要求极高,现阶段他们的收入水平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分期购物能够很好地满足其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分析人士表示。

  以95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年轻用户,对商品的偏好也带有鲜明的特征。比如,不一味追逐大牌,潮牌更受欢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对很多事情都不买单,但是兴趣爱好除外;大部分人都崇尚“懒”,热衷一切智能的东西,但在“美”这件事上,却又极度认真、亲力亲为……

  不过,在追求品质商品方面,几代分期用户表现出了共同的特征。分期乐商城双11销售数据反映,iPhone是所有年龄段用户最热衷销的分期单品,每卖出两部手机就有一款iPhone。

  95后分期消费行为趋于理性

  年轻用户爱分期,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超出能力范围的过度消费”,他们大部分人会将月供控制在400元以内,尤其是95后,选择24期、36期等较长分期数的人数占比更高。

  这种“理性分期”的价值观,也体现在他们对商品的选择上。分期乐商城调研发现,很多95后用户分期购买iPhone,他们更多是出于对苹果“品”的信赖,而不在于“贵”所赋予的身份价值。

  至于什么是品质,他们也有自己的认知:品质不等于贵,也不等于性价比(性价比更多强调的是极致的价格),而是“好的东西搭配合理的价格”。

  iPhone XR的热卖足以说明问题。iPhone XR的核心配置与iPhone XS相当,起售价却比iPhone XS低2000多元。由于iPhone XR的工艺逊于iPhone XS,所以不被市场看好,但在分期乐商城,iPhone XR非常热销。分期乐商城iPhone XR预售期日均销量约是iPhone 8首发时的1.5倍,是iPhone XS的2倍。由此可以看出,分期用户对于产品品质的追求是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同样也会考虑价格,消费决策越来越理性。

  通过分期消费的频率、履约情况也能够看出95后在合理适度使用分期消费工具方面已经相当成熟,很少出现盲目消费、冲动消费、过度消费等非理性的现象。

  根据乐信此前发布的《分期电商用户行为报告(2018)》显示,分期用户交易行为呈现“笔单价高、频率适中”的特点。2018年,分期乐商城用户分期购物的平均客单价为630元,高于绝大多数电商平台,但用户年均交易次数为3.79次,低于电商平均水平,用户使用分期产品的目的性极强。从履约情况看,乐信平台促成借款的不良率仅为1.39%(2018Q2)。

(责任编辑:张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