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上海10月25日讯(记者 沈则瑾)今年以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按下“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快进键,作为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和科创中心主要承载园区之一的国家级开发区,如何才能勇担使命,服务好长三角,助推产业升级,实现自身世界级“名园”品牌的打造?
10月24日,解放日报社、上海社科院和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联合主办“服务长三角 产业再升级”主题论坛,来自政府、学界和业界的诸多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的一些思考。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阮青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后还要落到老百姓的感受上,落到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上。他介绍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在这份计划中,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重点建设交通、科创、信息化、信用、环保、公共服务、商务金融等七个重要领域,提出了发展城际铁路、民航、成立技术交易市场联盟、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5G先试先用、社保互联互通、合作建设油品交割基地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深化完善长三角共享资源网络,形成长三角经济发展新动能。
“我们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什么是全球影响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认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全球影响力”体现在科学技术的研发、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创业资源的配置。他特别强调,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规划里提到26个城市,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不是上海一家之事,不能忽视杭州、南京、合肥等长三角“小老虎”们的作用,要聚长三角之力协同建设。同时,建设科创中心的成果也应由长三角城市群所共享。
王振给出了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思路:“四个协同”。长三角城市群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基础,要聚力协同上海进一步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加快推进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区域一体化的要素市场以及协同推进上海建设全覆盖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上海要主动作为,把超强的供给能力服务到各个地区,提升长三角整体科创能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福卡智库首席研究员王德培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形成组织再造是推动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所谓“组织再造”,就是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一大平台,或者是政府的功能再造。
园区的版本升级,是王德培给出的第二个看法。他说,“现在的园区规划在不断升级,首先要成为产业链的组织者,然后成为产业生态的推动者,最后要成为园区联盟的协调者。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应避免同质化的竞争,各自把要素配置充分的体现出来,实现共赢。”
在今年4月发布的《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中,上海提出要培育世界级品牌园区,促进资源集约。推动临港、漕河泾、张江等园区打造成世界级品牌园区,优化增量、盘活存量、激活流量,建设一批绿色示范园区。同时,要创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联动发展,特别是加强长三角产业集群联动,深化多个产业链对接合作。
6位嘉宾围绕“共‘创’名园”的主题展开对话。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副总经理、海宁分区公司董事长何建国以漕河泾海宁分区为例,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他说,将上海的园区引入长三角其他城市,不是简单的模式复制,一定要和当地的思想、社会背景相结合,不断摸索适合跨区发展的产业园区的经验。
对于园区建设,上海光维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旭岗有着自己的看法,“得龙头者得天下,得年轻者得天下,得伯乐者得天下。面对年轻的任正非或年轻的马云,园区要有伯乐去发现他。”
雅培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殷鹏将“生活”视为园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妙招,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提供优质的环境资源、教育资源,让人才在园区能满足地“生活”。
对长三角城市群来说,上海的园区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在嘉兴市商务局副局长许兵看来,上海重点园区的国际化和营商环境都是嘉兴的开发区还比较缺乏的,所以在这个方面一定要融入上海,积极学习。
漕河泾开发区把自身发展放到长三角的大局中谋划和推进。截止去年,园区整体营收达3477亿,税收达147亿。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总经理詹峰介绍说,漕河泾开发区正在积极建设“上海制造”世界级品牌园区,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和营商环境,打造性价比高、增值服务新的园区。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漕河泾的品牌园区已经走出上海,辐射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2009年漕河泾开发区和浙江海宁市政府合作开发了海宁分区。近两年,漕河泾发挥自身优势,把在上海深受欢迎的高端园区品牌“科技绿洲”输出到长三角地区,皆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詹峰表示,下一步开发区将进一步致力于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更加主动地把自身发展放到长三角的大局中谋划和推进,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创新协同和产业联动,服务和推动好“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