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隐形高收费、车况可造假、刷单造“繁荣”——二手车交易平台乱象调查

2018年09月05日 13:3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济南9月5日电 题:隐形高收费、车况可造假、刷单造“繁荣”——二手车交易平台乱象调查

  新华社记者王阳

  多渠道高频次的广告投放、明星代言的光环效应、包装精良的广告语,让一些二手车交易平台“名声在外”。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二手车电商平台在看似高大上的背后,却频现隐性收费、销售故障车、数据造假等乱象,行业可信度屡被质疑。专家建议,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针对二手车电商平台和相关交易的监管制度,维护消费者权益。

  本以为买车赚“便宜”却遭强制性收费

  在广告宣传中,不少二手车电商平台都宣称自己是直卖网,也就是买卖双方直接交易。这让很多消费者相信,相较于传统购买二手车渠道,在二手车电商平台购买二手车价格会更便宜。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重庆市民张林在某二手车直卖网购买了一辆福特蒙迪欧,这辆“准新车”当时网上的标价是17.2万元,张林砍价到16.7万元。最终,买车支付服务费5000元、车款首付6万元、贷款本息合计15.1万元、贷款手续费5000元、GPS安装费1500元、保险费8000多元,总计接近23万元。

  “在他们那里全办下来,要比一般二手车行多出近3万元,我用这个钱完全可以买一辆全新的蒙迪欧了。”张林说。

  张林所遭遇的服务费相当于中介费,记者向多家二手车电商平台销售人员咨询,都被告知只要从该平台买车,就要收取成交额最低4%的服务费,“不交服务费就不能在平台上买车。”

  然而,除了几千元“必须交的”服务费,更让张林们没有想到的是强制性贷款、保险、手续费等附加金融业务费用。一位二手车行业业内人士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所谓二手车直卖平台都要收取买家车款4%的服务费、过户费约700元、GPS安装费约1000元。平台往往要求强制性办理贷款,还有2%的贷款服务费,贷款三年还要收相当于车款3%的金融返利,如果再加上强制性购买保险,至少10%的利润。某平台管理人员毫不避讳地告诉记者,目前金融业务已经成为二手车平台的主要收费来源,服务费只是“小头”。

  虚构车况、车源、交易信息引消费者入“坑”

  除了遭遇“意料之外的”强制收费,记者调查发现,二手车交易平台虚构车况车源和交易信息、检测走过场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售车造假隐瞒真实车况。在广告宣传和营销中,不少平台宣称有200多项专业检测,确保车辆质量,绝无调表车、事故车、水泡火烧车。然而,记者梳理近三年来审结的涉二手车电商消费维权案件,其中占比最高的起诉事由就是“隐瞒实际车况”。

  今年5月,河北买家周先生通过某平台花费11.45万元购买了一辆轿车,并支付平台销售人员4580元服务费。这家平台对这辆车的检测合格证显示“无泡水事故”。但周先生将车开到4S店复检,却被告知这辆车的前挡风玻璃可能更换过,前面双气囊也可能爆过。随后,周先生委托河北车通机动车鉴定评估有限公司鉴定发现,此车水淹属于二级高度。

  ——卖车检测看“表面”走过场,目的是压价走量。专业检测本应是保障车辆质量的重要环节,可在不少平台却只是走过场,沦为压价的手段,与广告中宣称的上百项专业检测相去甚远。

  为了体验个人卖车检测过程,记者近日跟随济南市民段先生预约某二手车平台检测评估师进行“验货”。这辆2006款别克车是段先生去年出资约2.5万元买来的二手车。某平台二手车检测人员未着工装、只是带了工牌,约车主在济南某商场地下停车场见面,经过短短半个小时的一番检查、录入数据后,其手机上的软件显示建议销售价为8600元到2万元。“如果8600元愿意卖,我现在就可以给你联系车商拿车。”这位工作人员说。此前,段先生询问多位线下二手车商,这辆车可以1.8万元卖出。他表示,对这样的报价很不满意。

  一位济南二手车交易市场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二手车交易平台的车辆检测人员大多不是国家专业车辆评估人员,有的为了增加销售提成常常自降检测标准。

  ——拆单、刷单制造虚假交易量。检测师为了提高工作量可以降低检测标准,而某些二手车平台销售人员的火热业绩则是直接“刷”出来的。曾在某二手车平台任职区域公关经理的张先生透露,为了让平台交易数字更“漂亮”,平台往往编造明明不存在的“交易”,或者将一个单子拆成好几单。公司也默许业务员和二手车商共同合作刷单,实际只买一辆车,合作刷单后就变成3辆最多甚至8辆。张先生表示,刷单、拆单、做大交易量,对平台销售人员、区域主管人员以及平台总部都有好处,销售人员借此挣得提成,平台借此快速提升交易规模。

  亟待细化监管 倡导诚信经营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对于二手车电商平台的资格认证、质量监控、事后追责等细化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业内呼吁针对二手车市场具有小、散、乱的特点,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监管制度,探索建立可查可控的诚信交易体系。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认为,应健全二手车交易制度,包括注重诚信、车辆档案透明可查、形成价格参考标准等。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建议,要借助信息技术增加透明度,既要健全二手车交易制度,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二手车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对二手车质量的监控,相关信息向消费者公开,避免消费者与电商平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又要加大监管部门对企业广告打擦边球行为的处罚,督促企业对消费者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全面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安全保障权,维护消费者权益。

(责任编辑:单晓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